《中国话》 郑子宁 著九州出版社 2021年1月
(本文为《癌症》一书中文版序言,本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癌症》(英)尼古拉斯·詹姆斯 著朱邦芊 译译林出版社 2020年10月
维舟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此之前,主持绘制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éron)也说过:“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或许这是陈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有所耳闻,又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间也可见不同侧重:中国在传统上在意的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字”,西方着眼的却是语言学上的“词”;历史学者想由此演绎出文化史,而语言学家留心的则是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内涵的演变。
这样的分异,在跨界交流的时代,也已模糊了。很多概念史的著作乍看是梳理词汇语词含义的演变,其实是着意于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另一种进路则是历史语言学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高中时我第一次读到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顿感大开眼界:我们的语言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历史线索!后来读到李锦芳著的《侗台语言与文化》、郑张尚芳著的《胭脂与焉支》,更进一步看到语言学方法对了解历史不仅大有可为,甚至不可或缺。现在,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再次让我涌起同样的感受。
当然,确切地说,语言学并不只是加深历史认识的工具,像《汉语的祖先》所着眼的毕竟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比较论证语言之间同源性或亲缘度;但就本书而言,倒不如说是“以语言学作为方法的文化史研究”,是只有借助语言学才能讲述的故事。
本书对此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与格里姆定律(“凡规则皆有例外”)不同的是,在此不时可见的是新语法学派的定律:“凡例外皆有规律”。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有时我想,印欧历史语言研究那么发达,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因为史料匮乏,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线索,中国则正因为文献丰富、文字发达,结果反过来阻碍了这一领域“本应有”的发展。
不过,语言中隐藏的文化交流,不只是那些可比的语词里有线索,还可以问:为什么有些语言现象在汉语中缺失或丢失了?汉语缺乏敬语(“您”是输入的)、某些概念也是原本所无(如“魔”字是中古新造)。大体而言,汉语似有几种不同对策:采纳(引入外来词)、驯化(用旧名词称呼新事物),以及忽视。作为一种外来词很少的语言,汉语在交流中不仅有选择,而且既有兼容也有排异,最终才形成这样一个稳定系统。
在对外交流中,这样的“异变”同样有待解释: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现在西语中的“纸”大多源自埃及的“纸莎草”一词;面条也是由中国外传的,但英语noodle、法语nouille都是很晚才借自德语Nudel,语源不明。为什么它们不像“茶”“馒头”这样成为被广泛借用的语词,是在哪一环缺失了,这或许更考验我们对文化交流现象的理解,也更难回答。它不必有答案,但我们需要有疑问。
解读关于癌症的真相
季加孚
能够遇到这样一本书,是非常令人愉悦的。本书篇幅并不长,和《众病之王》这类癌症科普的长篇巨著不是同一个类型,却非常适合当下的阅读习惯。即便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各章节一口气读完并不辛苦。正如这套丛书的定位,作为肿瘤的“通识”读本,它非常合适。
首先其内容确实非常广泛,涵盖了不同瘤种,更是囊括了肿瘤这一话题的各方各面,把这个话题一以贯“通”。大多数人接受的有关肿瘤的信息来自网络等媒体,是在家人或者自己罹患之后才开始从网络上搜索而来的针对某一瘤种,甚至针对某几个新疗法的只言片语。姑且不论是否真实可信,这些信息往往存在片面性。即便作为肿瘤专门从业者,我们也非常担心因为专业细分而导致视野逐步狭隘。这是因为作为肿瘤临床医生,我们总是面对一个个的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擅长的还只是一到两种肿瘤,总难免忘了从不同的视角横向或者纵向去看待我们所面临的肿瘤这一难题,而是尝试用解决一种肿瘤的思路去解决其他肿瘤,用治疗一个患者的心态去看待整个人群。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提醒,它涵盖了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涉及肿瘤研究、卫生经济学乃至替代疗法等。
在现代社会想要获取信息不难,但从中筛选可靠的信息并不简单。作为医生,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肿瘤患者和其家属在治疗期间可能会遇到多少“坑”,网上充斥着大量谣言,身边道听途说不少偏方或是新疗法,一旦踩进去,恐怕就深陷泥淖很难自拔。这本书作为肿瘤科普读物,做到了科学为基,普及为本。尽管短小精悍,但它的能量和知识密度却很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我们对这个话题的知识储备进行扩容,帮助我们从过分的悲观中解脱,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寻找真正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心里曾有隐隐担忧,怕它和很多癌症科普书籍一样,是“过去”的书,讲有关癌症研究的大量历史,却对眼前的病人没有太多有用信息。这主要是因为癌症领域的发展与突破在近些年实在是太多了。很多书,特别是翻译的书,由于准备周期长,很难获取新的肿瘤领域进展。而这本书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涵盖了非常多的肿瘤领域的“现在的”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接触到新技术相关的网络信息时,态度往往分为两类:要么过度乐观,要么过分悲观。乐观者认为某个新技术能解决肿瘤的大问题,因而很多哪怕不适合使用的患者,也常常会在诊疗过程中向我们打听,因为他们受网络信息影响,抱有过多的期待;悲观者觉得新技术不过昙花一现或是换汤不换药。而本书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在我看来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例如机器人手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这些技术手段的来龙去脉都在书中有详实的梳理,从肿瘤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些有理有据的介绍描述对于患者而言是有益的。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萧易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作者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这些文物串连起来,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生命的燃点: 30位思想巨匠的顿悟时刻》
(德)奥托·A.波默 著
聂宗洋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对柏拉图来说,是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对黑格尔来说,是山中的远足;对契诃夫来说,是一封信……本书汇集了西方历史上伟大思想家、作家乃至科学家的“顿悟时刻”,重现西方思想史上的决定性瞬间。作者以极具哲理性的细腻笔触,讲述了不同时代的30位思想巨人(柏拉图、伏尔泰、歌德、黑格尔、尼采、契珂夫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读者将在作者引导下,走近这些伟大心灵。
本栏目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新闻推荐
摆克成游览金字塔景区文/羊城晚报记者孙唯实习生郑畅图/受访者提供提到埃及,大家都会想到法老、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