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读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7岁写的这首《咏鹅》时,已是十多岁了,但我接触到鹅远要比我读到这首诗的时间早得多。
乡村中,农户一般在农历九月初就开始买鹅苗。鹅苗买后,开始的12天是饲养的关键,鹅小,食量少,免疫力低,容易生病,小心翼翼的,什么时候给水,什么时候要保暖,什么时候透气,什么时候饲食,都有严格要求。
养鹅要经常让其到池塘游泳,鹅喜欢戏水,在戏水过程中洁净身子。这个牧鹅的任务就是我的了。鹅优雅的气质、从容的步态总是令我赞叹。整个池塘都是戏水嬉耍的鹅,几十上百只,“向天歌”的脖子伴随着一曲曲高歌,甚是壮观。当某一家的鹅主人来了后,那些鹅总能准确游回主人身边。偶有一两只贪玩的,只要主人“惠、惠、惠”地唤几声,便会乖乖游回来,极少有丢失鹅的。我想,鹅们一定有一种超强的辨声能力,不然,几乎都是一样“惠惠惠”声,为什么东家的鹅不会走向西家去?而且鹅一定也是有感情的,曾看过一段视频,一位农户将饲养的两只鹅送到集市上出售,当一只鹅被人买走,买主准备离开时,另一只鹅跳出竹笼,伸长脖子,“鹅鹅鹅”地叫着,与被放在自行车后座的鹅交颈亲热,依依不舍,引得路人一阵唏嘘,更惹得主人心头一颤,竟不忍将它们分开。这应是一对公母鹅,从小青梅竹马,不忍分别……虽然,鹅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餐桌之上,然则这种场景,自是触发了人心中最柔软部分。
鹅养到离春节一个月左右便要加大食量。奶奶将细糠、番薯、米粥等混合,捏成长条状的鹅料直接塞进鹅脖子里,以使鹅更快长膘。饲料都是谷物,这样的鹅成熟后肉质与现在机械饲料饲养的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3个月的饲养,春节前便可上市。农户养鹅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春节时自家宰用。除夕前一天,春节该准备的物品都齐全了,剩下宰鹅是重头戏。每家每户一个大脚桶,全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忙活着。
每家每户门口都摆一个大脚桶,一群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场面颇为壮观。还在宰鹅时,村头巷尾便传来小贩一声声悠长的“收鹅毛噢”的吆喝声。一只鹅的毛值多少钱取决于鹅的重量。这鹅毛的钱一般男主人都难得一回慷慨地让老婆收了。不过有女人说“还不是过了几天又要给你买烟了”,你别把这话当真,那是乡里人特有的一种“情话”。
鹅宰好之后,马上就要卤了。卤鹅是很讲究的,要先准备八角、胡椒、蒜头、酱油,冰糖等卤(香)料。卤鹅对佐料的要求高,对火候的要求也高,这对掌勺人是个考验。一般新媳妇都不敢亲自下厨,顶多做个帮手。要是哪个新媳妇能单独卤鹅了,那是会被村里人当作心灵手巧的样榜的。母亲卤鹅有自己的一套,邻居总有人来向她请教配料事项,有时母亲还亲临现场指导。一只卤得完美的熟鹅,其脖子、翅膀、脚掌都要完好,观其色,金黄通透,闻其味,香中带着淡淡的甜,也就是说色香味俱全。
除夕晚餐,那是一年最隆重的团圆饭,有鱼有肉,如果没有一大碗鹅肉摆在餐桌正中,那将会逊色得多。这餐饭肉菜都可以大朵快颐,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但第二天开始便要留着鹅肉招待来家里的亲朋好友了。有时,还要剁一小段孝敬有特殊关系的上辈人。
卤鹅剩下的羹汤,母亲用来熬制“菜脯棕”。萝卜从地里拔出来后,留蒂以上约两寸长的叶茎,随萝卜一同腌制,经过约一个月时间日晒夜腌“踏菜脯”,萝卜变成了萝卜干即“菜脯”。菜脯放入瓮时用刀将菜脯蒂连同蒂以上两寸长的叶茎切出来叫菜脯棕。将菜脯棕与羹汤一同混合煮沸,要是将鹅脚骨等一同放入更佳,然后再每天一次熬煮五六次,使羹汤味道全部渗入菜脯棕。一条菜脯棕入口,咸中含甜,甜中含香,肥而不腻,美味无比。这个菜可吃到元宵前后,也是这期间待客的一道重要菜肴。(题照:刘小萱)
新闻推荐
■成田的母亲。作者供图开篇语“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