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点观察
亲情陪伴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家长的不尽责,不仅给了坏人可乘之机,也让不少孩子走上歧途,对这些不称职的父母怎么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这些失职父母强制“补课”,让不合格父母“回炉再造”。据介绍,强制亲职教育是检察机关强制要求涉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父母接受专业教育的指导,是国家公权力强力介入干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监护(《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很多“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是“熊家长”。尴尬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既对“熊孩子”无能为力,也对“熊家长”束手无策。在多数未成年犯罪不诉不捕的大背景下,惩戒办法不多、矫治手段不力的弊病越发凸显,甚至引发全社会的担忧。为之求解破局,“监护人强制亲职教育”制度,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此举可倒逼父母担起教养责任,藉此提升父母实际教育能力。其释放的导向意义也很明确,即作为监护人,必须称职尽责,自身要加强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令孩子走上歧路。
所谓的“亲职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就是“义务敦促”。很多家庭内部,家长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对孩子疏于管教。监护人未能履行基本的监护义务,子女处于实质上的“失管”状态,自然容易误入歧途。“亲职教育”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失职失责的父母们,履行好法定的角色职能;另一方面,“亲职教育”也可视作一次技能强化。现实中,不少父母不是不想管,而是不会管、管不下。此番有了专业机构的“辅导”,情况有望大为改观。
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转:孩子不闯祸,不管不问;孩子闯祸了,拳脚相向。这种冷漠的、暴力的、偏激化的家庭环境,注定是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必须看到,家庭作为一个内向的、封闭的结构,本身是有其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往往是缺乏自我修正与文化进化能力的。适当的外力引导,是打破这种“稳态”的必要条件。而“强制亲职教育”,就是实现“问题家庭”向“正常家庭”的重构,这是避免涉罪未成年人“重蹈覆辙”的治本之策。
某种意义上说,强制“亲职教育”也是对过往犯罪未成年人“一放了之”弊端的堵漏。“工读学校”“社区矫正”“强制亲职教育”等制度,彼此协作、环环相扣,构成了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共育共管共治的完整链条。让“熊家长”变成“合格的家长”,让“熊孩子”在一个健康家庭里“走正路”,一切都可以期许,一切都值得努力。
◎然玉 媒体人
新闻推荐
铆足“牛劲儿”,“犇”赴新征程。日前,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召开了牛年首个重点项目工作会,为今年重大项目推进定下强势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