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以前读《傅雷家书》,心绪常常停留在父子之情、母子之爱、朋友之谊等等这些温婉的情绪中,陶醉于傅雷先生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艺术见解,感动于先生赤诚的爱国情怀。重读《傅雷家书》,我却读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读出了伤痛,读出了离乱,读出了生离死别,读出了人生的“卡”(矛盾)……最终读出的是人生不称意。
《傅雷家书》的开篇,是这样的一段话:“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都止不住流泪。”这是1954年1月17日,傅雷一家及友人到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到波兰去时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傅雷与傅聪的父子之情,可以称得上父子情深。
可是在傅聪出国前,傅雷对其管教甚严,1953年5月,父子之间还曾因为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理解不同,意见相左,父子之间闹出矛盾,一度闹得很僵,傅聪还因此离家出走一月有余。可见傅雷和傅聪,都是性情中人,也都是性情有些偏执的人,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傅雷的归宿!当然,偏执自然有偏执的可贵之处,工作上的偏执常常表现为专注,用心一也,这样的人的确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傅聪此次出国,从此很少回来,一家人开始聚少离多的生活。傅聪求学异国,孤悬海外,时时牵动傅雷夫妇肠腑。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信,处处浸染爱子之情,相思之苦,他们掐着日子等傅聪的信,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书中力透纸背的父子之情和母子之爱,纯粹而深广,彼此的牵挂与担心,都有切肤的疼痛,让人不忍卒读。
但是,他们毫无办法,身不由己。
众所周知,那是一个敏感的年代,年纪轻轻的傅聪,大概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世界,因为父亲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傅聪出走英国,这一走,也堵住了自己回家的路,堵住了自己回国的路。
傅雷立身处世,耿介正直,禀性刚毅,极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是颇具家国情怀之人,在给傅聪的书信中,时常有家国之思,并以家国大义教育身居国外的傅聪。没有任何预兆,傅聪出走英国!当这个消息传到傅雷那里时,身处旋涡之中的傅雷,心中如何波澜滔天,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此后,傅雷基本闭门不出,心绪的郁结可想而知。傅雷夫妇心绪沉郁,为傅聪,也为他们现实的处境,如此一来,他们对傅聪的思念与担心更加强烈。
傅聪在英国娶妻生子,给傅雷夫妇带来了喜悦,也增加了傅雷夫妇对儿孙的思念,他们为儿媳和孙子都准备了见面的礼物,一直憧憬能早日看到他们,可是直至傅聪名满天下,风光无限,到全球各地演出,但回家之门始终未开!
1965年5月18日,傅聪写给傅雷的信,非常兴奋。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真想不到能在香港和你们通电话,你们的声音口气,和以前一点没有分别,我好像见到你们一样。当时我心里的激动、辛酸,是欢喜又是悲伤,真是非言语所能表达。另一方面,人生真是不可捉摸,悲欢离合都是不可预料的。谁知道不久也许我们也会有见面的机会呢?你们也应该看看孙子了……”
傅雷夫妇到死也没有等到和傅聪再见面的机会,自然也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媳与孙子,令人感慨不已。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与夫人朱梅馥双双自尽,走完了悲凉的人生。家国命运,终归不称意。
初读《傅雷家书》,思维沉浸在亲情的温暖与关爱之中,父子之情、母子之爱浸润眼眸,令人动容,而书中处处弥漫的家国之思与家国情怀,无不动人心肠!重读《傅雷家书》,痛彻肺腑,感慨涕零……每每掩卷沉思,审视一个家族的命运,凝视一个时代的缩影,心中是打翻了的五味瓶,五味杂陈又全然不是滋味!对傅雷夫妇双双自尽耿耿于怀,甚而至于气愤得很,想着渊博、大义如傅雷者,何以一定要自寻短见呢!还要一并搭上他夫人的性命!傅雷夫妇的死,让人喟叹唏嘘!人固有一死,大丈夫死得其所啊,古人云:将以有为也!
然而悲剧已无法挽回,我们替傅雷以及傅雷的家庭惋惜,或者说替那个时代惋惜。痛定思痛,我们缅怀傅雷,我们希望傅雷夫妇的死,只是属于他们那个特殊时代的委屈和屈辱;而傅雷精神、傅雷耿直的人格必将传扬。
傅雷已矣!留下《傅雷家书》,成为经典。
傅雷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我想,傅雷的一生是孤独的,是赤子的孤独,而《傅雷家书》,就是赤子在孤独中,创造的一个世界。
傅雷自然也是不甘庸碌的人,他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总是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但愿我们的生活,都如活水般跳跃,都如繁花般惊艳。
愿一切美好。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焦子宇通讯员陈简文)昨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公布2021年综合评价本科招生简章。今年该校新增了4个招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