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学生课间活动的最大半径:教室外的过道”“比体育老师更卑微的,是没有课间10分钟的孩子”“孩子在教室里一坐一整天,见不到阳光”……(《半月谈》4月12日)
课间10分钟,对上了40分钟课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除了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活动筋骨。然而,如今不少中小学却在课间10分钟把学生“圈”在教室周边,不准学生下楼自由活动,更不准追逐玩耍。主要原因,还是校方担心学生自由活动、玩耍会发生安全事故。对学校来说,学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一旦发生拥堵、碰撞、挤压、摔倒、踩踏等事故,从班主任到校长等都可能被追究责任。
但从孩子身心发育、教育规律等角度来看,这种“圈养”式教育,既不利于孩子智力发育,也不利于学生社交。课间1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们可以做各种游戏,也可以与其他学生交流,这对学生智力、情商的养成,都是有益的。
从安全角度来说,“圈养”对孩子的安全也未必有益。因为,孩子只有在自由活动、自由锻炼中才能释放压抑的情绪,才能培养相关安全意识。而“圈养”式教育,等于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也减少了培养安全意识的实践机会。海口英才小学校长谢立可举了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一年为了让毕业班有更多复习时间,学校取消了六年级的早晚操,结果那一年六楼厕所门坏得特别多,“你不让他们上下楼释放能量,他们就跑到厕所里去玩了,更加危险”。这提示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理性看待学生课间之“野”。
显然,以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安全目的,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更是一种“懒政”。
当然,也不能全怪学校一方。部分家长也有责任,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受点小伤,家长不是闹事就是投诉上访,让学校压力极大。再比如,部分家长为了放学后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要求孩子在校完成所有作业,所以支持校方限制孩子活动,以便利用课间完成作业。
此外,法律层面也要给学校减压、松绑。据悉,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出台了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界定,为校方管理松了绑。但还有不少地方立法滞后,学校不得不慎重对待课间10分钟。
◎张海英 教师
新闻推荐
“不是为了在口舌上辩赢谁,而是为了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日前,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接受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