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近日,有游客反映三亚某餐厅售卖的海胆蒸蛋没有海胆、龙虾被调包及价格过高等问题,引发人们热议。4月11日,三亚市相关部门官方通报初步调查结果,称暂未发现该商家上述欺诈行为,并就此事正做进一步深入调查。4月12日,海南省省长冯飞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就此事主动表态,表示将继续深入调查,依法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4月13日中国之声)
消费者认为商家没有合理解释,而商家则称他们在整个服务、食品生产加工以及对客户问题处理的过程中都没有瑕疵,商家还称很可能会起诉消费者,三亚市相关部门的调查又称暂未发现该商家上述欺诈行为。真相到底是怎样?在一些旅游景区,商家欺客宰客,对游客进行消费欺诈,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几年前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仍让人记忆犹新,所以“三亚海胆”事件发生后,立即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目前消费者与商家各执一词,而当地相关部门的回应也不能让人满意。如消费者要求相关部门公布调查视频,相关部门却迟迟没有向社会公开,官方称调查没有发现涉事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没有扎实的证据,难以服众。
另外,官方通报中称,“按规定,大龙虾超1.5斤属于稀缺产品,由经营者根据成本自主定价”,这样的解释无疑可能成为商家肆意涨价的借口,这样的解释也值得商榷。称大龙虾是“稀缺产品”,应由经营者自主定价,这就给了商家哄抬“特殊商品”价格的机会。正如专家指出,从法律角度讲“没有什么特殊商品”,价格法应用于所有商品。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对于商品价格,相关部门不能过度干预,但在旅游城市,消费者多是外地游客,如果把自由定价权交给商家,就可能催生“杀生”现象。价格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商家的监管,为商品价格划定红线,更不能把定价权完全交给市场。
“三亚海胆”事件已经成为一桩公案,这桩公案不能成了“罗生门”,需要尽快廓清疑云,查清真相。对此,当地相关部门要认真回应舆论关切,对事件中存在的疑点进行彻查,比如要尽快公布调查视频,还要明确大龙虾等“特殊商品”的定价,对商品定价予以必要的引导与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游客投诉等引发的“负面舆情”,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将此视为对地方“污点”、问题“揭盖子”,认为会损害地方旅游形象,认为由此暴露了自身监管的不力,以至于他们想“捂盖子”,尽力为被投诉的商家“洗白”。这样的“危机公关”并不聪明,还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就算一时“捂住了盖子”,问题得不到解决,反倒会变得更为严重,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地方相关部门来说,面对消费者投诉等问题,不要有“地方保护主义”思维,不要总想着“捂盖子”,而应该努力解决问题,对“抹黑”地方旅游形象等乱象零容忍,要积极作为,这样才能维护好地方形象,才能亡羊补牢,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也才能尽好自身的责任。
新闻推荐
戴先任“80后”杨煦被朋友带到健身房,一名教练主动拉他做了一组高强度的“体能测试”,杨煦感觉身体很不舒服。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