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英德供电局10千伏黎东线大围台区农网改造现场。梁中文摄
春茶制作期间,为确保茶厂用电,英德供电局使用无人机对线路设备开展用电检查。李晓怡摄
近年来,无论是生活用电还是工农业生产用电,农村用电质量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农网改造为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清远,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果蔬种植、特色养殖等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充足的电力供应助力山区地方经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小康电”
打开农产品新市场
“以前杨桃在本地销售不值钱,一斤1元钱都没人要,现在用电方便以后,我们就搞了个淘宝店,最远的地方卖到东北三省那边,一斤可以卖到七八元,一下子就把市场打开了。”清远英德市果康源合作社的负责人宋勇辉介绍。销量上来了,宋勇辉有了更大胆的想法。“新鲜水果是短季节的,过了季就没有了,电力充足以后,我们建了一间烘干厂和冰库,用现代化的节能烘干机,用电代替自然风干,就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把水果制成果干。”
农网升级改造后,英德市陆续建起了50多个淘宝村级服务站。有了方便的电,当地果农不用再起个大早抢先把鲜果送到市集上,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做买卖,果农看到了满满的商机,五年时间就吸引了超过3000人回乡镇创业。
宋勇辉的烘干厂有空气能烘干机、切片机、粉碎机、脱皮机等设备,每月用电大概6000度,主要生产红薯干、姜粉干、柠檬干、杨桃干和无花果干等农产品。烘干厂拉长了农产品销售季节,帮助附近农民提高收入。
今年,果康源合作社以“基地+农户+互联网”的方式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的农产品达4万多单,营业额300多万元,纯利润90多万元。帮助合作户销售出的农产品价值有1万-5万元不等,增加纯收入平均6000元左右,带动了150多户合作农户一起奔康致富。
“优质电”
助英德红茶销往“一带一路”
受益的不仅是果农,乘着农网改造的东风,英德红茶也逐渐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英德产茶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是广东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0万亩,茶企近200家,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现有的茶园规模创历史最高峰,行业发展迅猛。茶农纷纷购买电气化制茶设备用电制茶,茶叶生产也逐渐走向茶叶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之路,制作工艺和产品包装不断改进,对用电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
据清远英德老一队茶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官楚尧介绍,每年的三到四月份是茶叶加工旺季,每天茶叶采收回来后会送到厂里加工。每到这个时候,厂区的用电量差不多是平时的7倍。而制茶过程中最怕的就是突然停电,但农网改造后,供电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厂区从没因突然停电而导致经济损失。今年5月底,首批500斤英德红茶出现在欧洲国家超市,年内还将有十吨英德红茶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当地茶企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英德的变化,是清远山区经济发展的缩影。自2016年起,清远供电局通过农网改造,主要解决了中压线路重过载、台区重过载、台区电压偏低以及智能开关自动化等问题。通过电网改造升级,清远山区电网运行状况日渐好转,网络架构、设备水平、供电可靠性逐步提高,低电压用户显著下降。一条条崭新的输电线路,犹如血脉,为偏远山乡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供血”。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农网改造加快了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更照亮了农村的未来。
李晓怡周晓
新闻推荐
如何打造夜游产品,延长游客在清远的逗留时间,从根本上改变清远旅游“夜经济”匮乏的现状,成为清远旅游行业高管们此次培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