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桂林铁封山余靖《大宋平蛮碑》。
拓片:德庆三洲岩元绛的《悯忠诗》。
我收藏的拓片当中,其中有两张拓片的内容属同一历史大事件,这两张拓片分别是:德庆三洲岩元绛的《悯忠诗》,桂林铁封山余靖的《大宋平蛮碑》。
两题石刻相隔四百公里,是什么事情把它们牵扯在一起的呢?这要从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反宋的事件说起。
侬兵反宋,五岭骚然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在广西安德州(今靖西安德)举兵反宋,建立“南天国”,并制定“拨邕州,据广州以自王”的军事方案。五月攻破邕州(今南宁),改国号为“大南国”,兵员增至万余人。
不久之后,侬智高率兵离开邕州,先后进入横州(今横县)、贵州(今贵县),龚州(今平南)、藤州(今藤县)、梧州。这些地方的守官不战而逃。随后,侬智高率兵进入广南东路地界(也就是广东),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是三洲岩元绛《悯忠诗》所写的故事了:
侬军接近封州(今封开县)时,有人劝知州曹觐逃走,说封州士兵不足百人,又没城墙可据守。曹觐厉声说:“吾守臣也,有死而已,敢言避贼者斩!”然后派都监陈晔带兵抵抗,但侬军以数百倍的兵力占了绝对优势。陈晔败走后,曹觐亲自迎战,不敌被擒。侬智高认为曹觐可以利用,为他设宴说:“尔能事我,我以尔为龙图阁学士”,并“以女妻汝”。遭到曹觐大骂。侬智高不死心,把他置于船上希望他回心转意。曹觐绝食拒降,两天后被侬军烧死在江边。
攻破封州后,侬智高继续向康州(今德庆)进军。康州知州赵师旦明白康州城里的三百士兵根本无法抵抗侬智高的上万大军,于是让其妻带着官印和幼儿外逃躲避,自己领着三百守兵出城阻挡侬军进城,战至天黑,侬军退却。
第二天,侬智高又带兵攻城,仗着人多终于破城而入。被侬军团团围住的赵师旦,面无惧色,痛骂侬军,被侬军捽死。
1052年6月18日,侬军沿西江而下到了端州(今肇庆),端州知州丁宝臣弃城而逃。6月21日,侬军抵达广州城下,由于广州城墙坚固,防守严密,侬军围困广州五十多天也没攻下。
当时英州(今英德)的知州苏缄,得知广州被侬军围攻的消息后,招募了一千多士兵赶去救援。刚好是侬军后退的时候,苏缄在四十里长的路上布设槎木巨石等阻碍侬军行动,侬军被迫绕道由沙头渡江北上,攻陷清远后,抵达英州,英州守备杨畋烧掉粮食弃城而逃。侬军则绕过英州城,继续北上进军韶州。韶州城的宋军早有防备,侬军攻不下就转战湟州(今连州),攻破贺州,接连击毙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广南西路钤辖蒋偕。
三将平乱,纲领重恢
事态的严重终于让“天子为之旰食”,于是宋仁宗任命了枢密院(宋朝最高军事机关)副史狄青挂帅,杨家将的杨文广为先锋,统率大军南下镇压。
侬智高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很难跟宋军抗衡,所以在占领全州后,就班师回邕州,在路上攻破了桂州(今桂林)、柳州等城市。在攻打宜州的时候,跟狄青的先头部队正面交锋,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重创杨文广,杨文广奋力杀出重围才逃脱。
狄青的中央军开赴桂林后,跟孙沔、余靖的地方军队汇合,总共有三万多人。狄青不愧为将才,三军汇合后,从严治军,处斩了不听指挥的三十二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用疑兵计,表面装休整,暗中却冒雨行军,夜渡天险赶赴前线,赢得先机。
另一方面,余靖用离间计,分别写信给支持侬智高的各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让他们不再为侬智高提供粮食和兵马,从而孤立侬智高,削弱侬智高的军力。
1053年2月8日,两军在归仁铺进行了生死较量,宋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打败了侬军,侬智高逃往大理,于1055年7月15日被戮。
狄青率领宋军班师至桂林时,为纪念这事件,余靖写下了《大宋平蛮碑》,刻在桂林铁封山半山的岩壁上,介绍了侬智高从起兵到平息的整个过程。
余靖是韶州曲江人,是北宋庆历四谏官之一。但其一生主要功业在广西建立。写《大宋平蛮碑》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朝散大夫给事中(以秘书监的资格)知桂州军州事(官阶从五品)、兼管内劝农使,充广南西路都钤辖、兼经略安抚使、经制贼盗事”。因平叛有功,升迁为工部侍郎(正三品)。元和元年、元和二年两知桂州,元和五年又以广西体量安抚使的身份(正二品)知桂州,成为广南西路的最高行政长官。余靖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大宋平蛮碑》就收录在卷五。
事情也是那么巧,苏缄后来被宋神宗任命为皇城使知邕州,防备越南的进攻。1076年初,越南十万大军围攻邕州,苏缄带领两千多士兵坚守城池四十二天,3月1日被攻破后还带领残兵进行巷战,最后被围困的时候,以“吾义不死于敌手”拒降自焚,那是后话。
曹觐、赵师旦、苏缄、余靖等人都是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出来的精英分子,文弱书生出身,然英雄气概非莽汉所能及。读苏缄的《碧落洞诗》,可以理解传统读书人,热爱大自然喜欢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性情,但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关键时刻能舍身就义。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通讯员/英纪宣)日前,英德市勤廉监督系统培训班在该市科技馆举办,英德市纪委、市委农办、扶贫办、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