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引
棋圣聂卫平爷爷曾经说过一句笑话“中国足球之所以差,就是球员都不会下围棋,如果我当国家队教练,我就强迫队员先学会围棋,那样的话中国足球还有点希望。” 日前,“羊城少年学堂”第235讲暨“博雅少年说”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来自亚运城小学的陈奕谦自信地站在舞台上面向观众,分享了自己与足球、围棋结缘的故事,展现脑力型运动员的独特风采。
结缘围棋遇瓶颈
迷上足球露头角
今年9岁的奕谦做过很多酷酷的事,例如做小厨神给爸妈妹妹做大餐、跟家里人参加90天的自驾游等,而他认为最酷的事,正是在大大的足球场上“下围棋”。 大约两年前,奕谦正式与围棋结缘,而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冲上了围棋业余二段,爸爸妈妈对他的围棋可是寄予了厚望,“我们不赞同孩子参加课外补习,而下围棋恰巧是一种锻炼智慧的好方法。” 奕谦的进步带动同学们也加入学习围棋的行列,然而偏偏他突然间陷入瓶颈期,怎么都突破不了了,在围棋上的频频失手让他心灰意冷。
这个时候,每天的足球班训练转移了奕谦的注意力,他在足球班上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核心球员。奕谦从小在爱看英超的爸爸影响下对足球产生了巨大兴趣,足球场上的奔跑、过人、传球、射门让这个少年相当享受,他还把在训练中学到的招式用在足球游戏APP上排兵布阵,“比起端坐在棋盘前冥思苦想,足球简直酷毙了。”越有对比就越是抗拒,奕谦开始不主动练棋,老师复盘时也常常走神,与爸爸妈妈也因为围棋争吵很多次。可这个时候,不仅围棋上停滞不前,奕谦在足球场上也遭遇到第一次“滑铁卢”。
围棋元老来指点
动静结合不相悖
奕谦第一次输球是在一年级下学期,比赛前他被一个队员踢到脚。比赛时,因为脚伤他不能像以前一样连续过人,更别谈拿到球进球,对手反而进了一个球,这让他沮丧极了。机缘巧合,球赛结束过后不久,围棋元老聂卫平爷爷来广东清远。那是一场小型的座谈会,聂爷爷不仅回答了奕谦关于练棋懈怠的问题,还聊了他和中国足球队的一些趣事。
通过和聂爷爷的交谈,奕谦明白了,围棋的“静”与足球的“动”是不相悖的,练习围棋并没有浪费时间,围棋的棋理同样适用于足球的排兵布阵。围棋也讲究整体棋局思路的布局,而不仅是一颗棋子的功能发挥。奕谦把围棋的棋理运用在足球场上,发现之前的胜利是基于个人突破能力而不是团队配合,而团队配合就如同围棋中的“子效”,怎么能让每一个“子”发挥最大的效应,这才是足球这场团体运动最酷的地方。心结一旦打开,奕谦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围棋不再枯燥无味,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足球也不再是简单的横冲直撞。
坚持练习取三段
用脑踢球成首发
足球场就是一个大大的棋盘,对战双方就是黑白棋子,每一次对阵双方在绿茵场上站阵型也好,在棋盘上摆棋子也好,都永远不会出现两次完全一样的对局。回忆把围棋棋理融入球赛中的经历,奕谦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外教足球班上的一场比赛。对方球员边路带球攻来,身形比起9岁的奕谦高大很多,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上去拼抢难度很大,还容易受伤,奕谦灵机一动,赶紧喊俩队友分别从正面、左右两面对对方球员进行包抄,果然,这招“关门打狗”成功把球截了下来。
可即便如此,中场结束的时候,对方还是1:0领先。有几个队友开始沮丧,淡定的奕谦鼓励队友们输了球要沉得住气,比赛没结束,越是落后越要进取才有机会!下半场的时候,奕谦观察发现对手的战略变成防守,他想起了围棋术语中 “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在棋盘上的边角处,用很少的子抢夺地盘,易守难攻,棋子的效率很高。奕谦和队友们商量,决定下半场采取边路进攻的战术进行突破。作为左边卫的奕谦通过快速跑动、传切,避开对方的拦截,采取倒三角阵型,在局部形成明显优势,并最终以2:1转败为胜。
围棋与足球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一次又一次的揣摩与应用中加强,因为善于用脑踢球,奕谦成功进入校队,并成为校队中第一个三年级的首发队员。而足球训练也磨砺了奕谦的毅力与意志,他的围棋非但没有落下,反而屡败屡战成功拿到了业余三段。“我要成为围棋界里最会踢球的,踢球界里最会下围棋的。”年纪小小的奕谦定下了远大的目标。
新闻推荐
陈思(右一)在现场为患者做心肺复苏。近日,一则从清远市人民医院护士长微信群里发出的“寻人启事”刷遍该院各科室微信群,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