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民族小学的食堂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中,被评为最高等级——A级。
连山民族小学的陪餐制,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也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从今年4月1日开始执行。
《规定》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用餐中存在的问题。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简称连山民族小学)早在2016年就自主探索出一套陪餐制度,至今已实施3年多时间。
该校“食堂陪餐制度”共有12大项,其中又细分16个小项,从饭菜的外观、口味、质量,到食堂的卫生环境、人员穿着等都进行了细化要求。作为一所偏远山区小学,连山民族小学为何能走在前面,率先出台陪餐制?3年来,陪餐制又为保障学校食品安全提供了哪些好的经验?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津特约通讯员易亮
寄宿学生超过半数自主探索陪餐制度
3月29日,星期五。中午11时15分,放学铃响起,连山民族小学的学生们收拾好书本准备回家。而住宿生们则陆陆续续向饭堂走去。
学校副校长陈代能此时已在饭堂巡逻了一遍,查看内容包括厨房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是否穿戴工衣、口罩,餐具是否按要求消毒等。
作为当天的陪餐校领导,这些工作他已轻车熟路,了然于胸。随着学生的进入,刚才还很安静的饭堂开始热闹起来,学生们井然有序排着队,在取餐窗口领取饭菜。
中午的菜肴是一荤一素:萝卜干炒肉丝,水煮花菜。“多饭、多汁,谢谢。”轮到12岁的六年级(3)班学生邓德滨取餐时,他大声告诉饭堂的阿姨。
“我们要确保学生能吃好、吃饱,”陈代能解释,男女学生的饭量不同,口味喜好也不同,特别是高年级的男学生饭量比较大,所以他们在取餐时会特意说明。
陈代能取餐后,坐在饭堂与学生们一齐吃起来。“今天的菜咸淡适中,味道不错。”陈代能说。在用完餐后,他仔细在“学生食堂陪餐登记表”上进行记录、签名。
“检查食堂卫生,监督食材质量安全,品尝、评价饭菜口味……这样一套自主探索出来的陪餐制度,创始于2016年。”陈代能介绍。
建于2015年8月的连山民族小学位于县城的石古山下,校园占地36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3484万元(其中广州市政府出资1500万元,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各出资500万元)。
该校主要面向全县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现有学生792人,其中壮族、瑶族学生645人,比占超过80%。“全校共有寄宿学生427人,超过了半数。”陈代能介绍,从学校建设伊始,如何解决好住宿生的吃饭问题,就成为学校的议事重点。
先试行后出台细化质量卫生要求
连山民族小学建有一个7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可供450名学生同时用餐。刚开学时,有学生反映饭量不够,也有学生反映菜不好吃。
“学校是面向全县招生,学生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县城的,每个学生的口味都不一样。”作为分管住宿、食堂、后勤的副校长,陈代能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对上岗厨师进行再培训,根据学生口味重新研究菜谱……特别是,陈代能天天都在食堂就餐,以检查菜肴的质量,以及收集学生对菜式的反馈意见。“那时候我天天在学校食堂吃饭,家人和朋友都说我"环境"好啦,都不用回家吃饭了。”陈代能回忆说。
经过大半年的试行,学校食堂的饭菜得到了大改善,菜肴质量得到保障,学生们不愿吃或剩余饭菜多的情况也基本绝迹了。
“学校老师来陪餐,与学生吃同一样的饭菜,一方面能真正体验到食堂菜肴的质量,同时也是对食堂厨师们的一种有效监督,让他们每天、每餐确保饭菜的质量和口味。”陈代能说,学校食堂的饭菜味道不错,老师都爱吃,那么学生们肯定也喜欢啦。
2016年开始,该校正式出台了“食堂陪餐制度”,由学校安排5位中层干部每天到食堂进行陪餐,至今已有3年。
记者看到,这份“食堂陪餐制度”共有12大项,其中又细分16个小项,从饭菜的外观、口味、质量,到食堂的卫生环境、人员穿着等都进行了细化要求;并要求陪餐老师必须详细撰写好“学生食堂陪餐登记表”。
学生反响
“干净卫生,有些菜比家里还好吃”
在食堂打饭窗口,五年级(1)班的女学生覃晓华告诉食堂的阿姨,“要少饭,不要菜汁。”12岁的覃晓华来自太保镇龙尾村,四年级开始,她从乡镇学校来到这所县城的小学就读。因为路途遥远,她成为了学校400多名住宿生中的一员。
“食堂干净卫生,每天的菜式都不同,”说起两年来在学校的就餐体验,覃晓华开心一笑。“有些菜比家里的还好吃,我就最爱吃学校煮的竹笋炒肉。”
与覃晓华一起就餐的五年级(4)班学生韦思琪告诉记者,她已习惯了这里的口味,“饭菜味道和家里差不多,番茄炒蛋就要数学校的好吃。”
为了均衡学生的营养,连山民族小学对食堂菜谱进行了合理的设置。“每天的菜式不重复,确保营养均衡,又能满足学生们的口味需求。”陈代能介绍,学校的菜肴烹制以蒸煮为主,杜绝猛火翻炒,以免学生吃了“上火”,也符合健康需求。
来自县城的六年级(3)班学生邓德滨,也是住宿生,他最爱吃的是冬菇蒸鸡,“每周四晚会有这道菜,我至少要加两次饭。”说起自己的饭量大,他低头腼腆地笑了。
坐在一旁吃饭的陈代能听了笑起来。“你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零食要少吃,饭菜就要吃饱,这样学习才有精神;但也不能忽视运动,不要成为小胖子。”
陪餐老师
“让学生们吃得安全,是我们应尽职责”
通过陪餐,不仅能有效监督食堂饭菜质量,也让老师与学生们有了课堂外的零距离接触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陪餐时,我们老师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和学生们聊家常,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状况,这对于我们管理好住宿生,促进学生成长有一定的帮助。”连山民族小学总务处主任覃隆赞告诉记者。
覃隆赞是星期三的陪餐老师,每到这一天,他都会提前来到食堂,检查厨房环境,查看餐具整洁,与学生们一起进餐。“让学生们吃得安全,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记者现场走访看到,连山民族小学的厨房整体整洁,工作人员均穿戴工衣、戴着口罩上岗,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做到上墙展示,管理比较规范。该校食堂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中,被评为最高级“A级”,同时还是“清远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市级示范单位”。
■对话
连山民族小学副校长陈代能:
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更要吃得安全
南方日报:今年4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陪餐制度正式在全国施行。你们学校的做法可以说是提前了几年就开始实施,行动很超前。
陈代能:没有想过我们的陪餐制度会和《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里面的一些内容相似。当时学校刚刚建起,招收全县各地的学生,校内有几百名住宿生。我们只是想,学生的食品安全很重要,必须要妥善、科学地解决好住宿生的吃饭问题。
南方日报:这个制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陈代能:怎么样才能够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特别是吃得安全?这是我们学校考虑得最多的一点。在上级教育部门和食品安全职能部门指导下,我们逐步把食堂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起来,如由有资质的公司负责供应食材,配餐间提前半小时进行紫外线消毒,饭菜煮熟后留样48小时,食堂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有健康证才能上岗,工作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以确保食品的安全。
当时,我天天泡在学校里和学生一起吃饭,主要就是想了解学生对饭菜口味的需求,让学生喜欢吃食堂里的饭菜。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发现这个方法不错,既能了解学生需求,也能对食堂起到一个监督作用。
从2016年起,学校就制定了详细的陪餐制度,周一至周五由学校5名中层干部负责陪餐——包括早、中、晚餐。比如现在我们的陪餐人员是:周一是校长黄利,周二是副校长陶贤卫,周三是德育处副主任张云翼,周四是总务处主任覃隆赞,周五是我。
通过陪餐,我觉得一方面能让学生吃得放心,老师都在食堂里吃,家长们也就会安心,不用担心食物有问题。其次是有利于建立起对食堂的长效监督管理,陪餐老师每天对食堂进行检查,大到食材的安全,小到工作人员是否戴口罩上岗,都是我们检查的内容,这能从源头上保障学生食堂的安全。
南方日报:我听学生说,食堂里是没有鱼吃的?
陈代能:这是从饮食安全角度来考虑的。鱼多骨,小孩子吃鱼容易出现被鱼骨卡住喉咙的情况。因此,我们对食堂的菜谱进行了多次的研究,确保营养的均衡性。
比如早餐以瘦肉粥、汤粉、鸡蛋为主,中、晚餐以荤、素搭配,荤类以鸡、鸭、猪肉为主,素菜是时蔬为主,用豆腐、腐竹等高蛋白食物代替鱼类。周一至周五每天、每餐的菜都不重复,这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多口味需求,也能保障学生的营养。
而且,我们严禁食堂提供腌制、熟食和冰鲜类食品,要求全部以生鲜食材烹制,最大限度保障食材的安全,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现在学生们在学校的伙食是9元每天,菜量肯定是够的,米饭则可以按需添加,确保他们能吃饱、吃好。
下一步,我们学校将贯彻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深化探索教师及家长陪餐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把学生的舌尖安全放在阳光下,真正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王喜闯通讯员邓铭黄海欣兄弟俩清明节去扫墓,却进了拘留所,还要赔钱,这是为何?2017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