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那熟悉的歌谣,正是《广州日报》从广州出发,走向中国乃至走向世界的真实写照。从1994年的京九铁路全线采访,到1995年的陆路边境贸易大扫描,再到1996年的重走长征路,这三次重大的全国性采访报道策划,不仅奠定了《广州日报》突破区域、胸怀天下的格局,更记录了革命先辈的足迹,以及我们生活所在的这个时代正进行的飞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亦霖
重磅策划,历来是《广州日报》的拿手好戏,比如首次大规模跨省远距离采访穿越京九铁路开通、陆路边贸大扫描、重走长征路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广州日报》的新闻品质和影响力。
穿越京九放眼中国
在历时4个月的京九铁路开通采访中,《广州日报》是全国新闻界中唯一走完全程的采访队,不少国内外客商看到报道后,都表示要到京九沿线地区投资。
1994年4月,为了报道当时我国铁路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建设宏伟工程,《广州日报》做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重大策划:派出采访队自北京南下沿京九铁路全线进行全景式的连续报道。
以9位青年记者组成的采访队伍对京九铁路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全线采访,行程3000多公里,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九省市,最后到达香港九龙,发回文字稿和照片200多篇(幅)。
此次采访是《广州日报》首次组织较大规模的跨省远距离采访活动。《广州日报》的采访团队不仅是当时全国新闻界中唯一由北京至香港走完京九铁路全程的采访队,而且还是在路上发稿最多的采访队。这组报道不仅全面报道了京九铁路建设的进展情况,筑路大军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事迹,还介绍了沿线的经济建设和风土人情等,使整个采访活动有声有色。
一家地方报纸做出如此大规模的跨省采访“壮举”,不仅在广州、在沿途各地引起了较大反响,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读者们不仅争相传阅,还有的为了剪报保留,特地多买几份报纸。在该采访活动开展期间,广东新闻台应听众要求专门设立了“京九铁路采访录”现场直播节目,许多听众通过无线电波采访《广州日报》的特派记者。京九铁路沿线有20多家省市报纸、电视台、电台报道过这一采访活动。记者不仅为广州人民带去沿线的消息,还为沿线各地捎去广州的致意与问候,让沿线的人民都借机了解广州。许多读者都对这次采访报道表示极大关注,有不少国内外客商表达了要到京九沿线地区投资的愿望。
15年后的2009年10月,在武广高铁客运专线即将投入运行之际,已经熟谙跨区域采访的《广州日报》再次启动“行走武广客运专线”大型采访报道。采访组从武汉东湖湖畔的武汉新客站起步,一路沿1068.6公里的武广客运专线南下,经过咸宁、赤壁、岳阳、汨罗、长沙、株洲、衡阳、耒阳、郴州、韶关、英德、清远、花都,最终抵达位于番禺的广州南站,重点报道了高铁建设的艰辛过程,沿线客流特别是出行方式未来的变化,以及高铁给广东、湖北和湖南三省带来的发展机遇等。这也是我国最大规模的高铁采访活动。
陆路边贸全景扫描
耗资数十万元,“远征”数千公里,重点透视边境地区及其相邻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基础、资源物产、发展现状和前景,为广州经济界参与边贸提供信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边境线上涌动着边贸热潮,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经济界瞩目的新热点。
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大背景,结合探索大都市报纸的新闻报道如何扩大视野、丰富内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等目的,1995年的“五四”青年节,《广州日报》组织策划了“中国陆路边境贸易大扫描”大型采访活动,持续到当年12月底。《广州日报》28名青年记者,历时大半年,沿着祖国长达2.2万公里的边境线,跨越东南西北9个边疆省区,数度进出俄罗斯、蒙古、尼泊尔、越南等多个邻邦和我国的黑河、珲春等25个国家级口岸,挥笔录下沿途所见所闻所思,发表了260多篇(幅)新闻作品和照片,把当时中国边疆经济的最新信息向海内外读者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报道。
作为地方报纸,耗资数十万元,到数千公里以外祖国边境进行异地采访,满足广大读者对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信息需求,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记者们在这次边贸大扫描发回的报道,重点放在记录和反映边境地区及其相邻的国外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基础、资源物产和发展现状,并透视其未来前景,为广州经济界参与边贸提供信息。同时,报道也对边贸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并提出突围之路在于提升边贸层次、引入现代国际经贸手段、开创工贸一体化等思路,较之一般浮光掠影式的报道,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时许多地方报纸对如此大的经济题材较少进行这样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广州日报》也借此在全局性经济报道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一系列报道对于当时关注或有意从事边境贸易的人士来说,提供了许多富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十年两度万里长征
重走长征路,锻炼出了《广州日报》的一批核心采访力量。长征精神,激励着《广州日报》走向辉煌。
重走长征路的新闻策划深远地影响了《广州日报》的前途。这一大型采访活动推出之时,恰是《广州日报》与同行的竞争最为激烈之际。1994年京九铁路全线采访,1995年中国边贸大扫描,1996年重走长征路报道……一场场的新闻战役,扎扎实实地奠定了《广州日报》的品牌和地位。
1996年,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广州新闻学会决定举办以“重上长征路、迈向新世纪”为主题的“广州记者踏上长征路”大型采访活动,多家新闻单位参与,用不同传播方式,共同报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这一重大历史题材。4月1日,《广州日报》派出强大的采访阵容,以接力方式,走完了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二万五千里,并推出“广州记者踏上长征路”大型系列报道,沿途向广州发回了110多篇文稿、图片。
长征的报道陆续与读者、听众、观众见面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一篇发自瑞金红井的报道,引来了众多读者的共鸣,夜深时候,仍然有读者拨通夜班编辑的电话,讲述自己的感慨。最令人感动的是,《广州日报》还组织了娃娃走长征路活动,引来孩子及家长们争相报名。家长和老师们都有一个愿望:让孩子接受长征教育、接受磨炼。经过严格挑选,终于有6名娃娃记者在《广州日报》记者的率领下顺利完成了雪山草地行。
第一次重走长征路,最重要的是锻炼出了一批《广州日报》的核心采访力量。记者们不仅赢了白热化的新闻竞争,更接受了长征精神的洗礼,他们把这种长征精神带回了报社,使之成为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广州日报》走向辉煌。
十年后的2006年,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派出五路记者沿着老一代报人的足迹,再走长征路。在长达50天的采访中,“重走长征路”采访队围绕“寻找健在红军战士,感受西部开发脉搏”的主题,寻访老红军、走访战场、考察西部大开发六年历程下的老区变化,为广东商人寻找新的商机提供了重要信息。
历史见证
行走中国
■媒体人说
行走京九,一条扁担挑起传真机
讲述人:谭江涛,前《广州日报》总编辑助理
回忆起京九铁路的沿线采访,谭江涛感慨万千。虽然在出发前,他们就意识到一路将是艰苦的,但现实还是比想象的要更艰苦:很多地方还在用手摇电话,这给路上发稿带来了很多困难;在山区很难找到医院,有伤病必须自己处理;没有浴室就在溪边相互“放哨”洗冷水浴……
令采访队感动的是,这看似艰难的采访旅程,却因受到了各方的热心相助而得以顺利进行。谭江涛说,他们采访队总是和沿途的施工队住在一起。虽然素不相识,但所有的施工队只要听说他们是来自广东、来自《广州日报》的记者,没有一个会拒绝他们的请求,还为采访队提供最好的食宿。“在看过工人们的困难后,我们都不觉得自己困难。他们已经把最好的给了我们,我们的困难还能算困难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采访队随身携带了传真机、录像机、摄影器材及御寒衣物等,行囊很沉。为了行动方便及防范万一,每个队员都配备了一条扁担。“当我们每人挑着一担行李在九江下船时,前来接船的九江日报的同行,还以为我们是一群来打工的农民呢。”当他们知道正是由于这些肩挑着的传真机,才得以让记者们及时把稿件传回广州,发表了很多在昨天采写的稿件,这些同行竖起大拇指赞道:“广州日报记者真行!”
边贸火爆,出境采访只需盖个章
讲述人:徐晖,《广州日报》文化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
《广州日报》1995年的边贸大扫描采访,沿途需翻山越岭、跨越万里关山,对参加这次采访的5队青年记者们而言,这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包括带队的徐晖,西藏队一共有4名记者。虽然事隔多年,但在她看来,去西藏还仿佛是昨天的事:“进藏44天,一共走了一万多里路,主要目的地是亚东、樟木还有林芝,发了十多篇稿子和大量的照片。”
高原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徐晖说,第一天到了拉萨,几乎所有记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有人头痛,我则是心跳很快。但那时候氧气包并不像今天这样唾手可得,都得硬生生地扛了下来。”结果,从西藏回去后,两个女记者都得了甲亢。“所幸,报社为我们记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与广州日报关系很好的西藏日报还特意派了车和司机还有一位当地记者陪同,确保我们沿途的安全。”
在西藏的这一路,险况和奇事时有发生。一天早上,采访队从亚东乘车出发,走到半路就发现路上塌方了。“公路的右边是悬崖峭壁,左边是很深的山谷和湍急的河水,车龙光是那段路就堵了三个多小时。”徐晖说,在经过塌方点时,司机紧张地让他们都下车,把车子又快又稳地开过塌方点。“砂石都在我们的脚边滚落,非常惊险。”
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采访队看到的是边境贸易的繁忙景象。“前来做贸易的车大排长龙,尼泊尔人大量购入中国的商品。边境的外贸商人大多富裕,我们还被当作贵宾来招待。而且中尼之间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都很友好,那时我们出境采访连签证都不需要,给一张证明、盖个章就能过境。”发回的稿子中,记录了中尼友谊桥、西藏的街头情景、风土人情、孩子教育……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资讯。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这个策划也是相当大手笔的,意识也很超前。”徐晖说,那时各家报社竞争得如火如荼,每家报社都铆足了劲做大策划,而“边贸大扫描”策划无疑是处在上升期中的《广州日报》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州日报》不满足于区域性新闻,目标是做全国最好的报纸,所以才有了这些行走中国、充满魄力的大策划。
重访长征,夜行600公里抢新闻
讲述人:郑穗平,前《广州日报》记者
郑穗平当年是跑部队的记者,也参与了1996年第一次重走长征路的采访。她说,当时真有一点“打江山”的味道。“各家媒体都在暗自较量,谁先发稿就意味着战役的胜利。”
《广州日报》派出的第一批采访队有3位记者和一位司机,为了抢占先机,采访队晚上就从报社出发,连夜走了600多公里。因为熬夜开车,司机还差点把车开进了一个两米宽的大坑里,所幸有惊无险。“最后我们先到达江西瑞金,长征的出发地,取得了战略先机。”
郑穗平等人到了瑞金,马不停蹄地采访了一位姓顾的老同志,他当年是一位警卫员。郑穗平说,来接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另一家报社的记者,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到了。“当听说我们是广州日报的,他们大吃一惊。等到另一队记者赶到现场,我们都已经采访完了。这位老同志叫道:晚了,晚了!”
革命老区人民的坚强和骨气给郑穗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州日报》采访组在瑞金采访时,恰逢瑞金正在开县人大代表会,县长直接从会场被请出来接受采访。“当时瑞金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但是县领导人敢想敢干,他们坚决要撤县,成立瑞金市,以脱掉贫困县的帽子。”
采访队前往的兴国县是江西有名的将军县,出了100多位将军。郑穗平记得,县里简陋的展览馆挂着100多位将军的画像。将军们个个都身居高位,但他们并没有对家乡“特殊照顾”,家乡的人民也没有向他们提特殊要求。“革命老区的人们不愿意躺在功劳本上过日子,让我们特别佩服和感动。”
■经典摘录
道钉枕木垒起的丰碑
——记“京九”线上的四位杰出青年
(摘录)
中国人爱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因而,当一个个七尺男儿哽咽着向你诉说他们心中不死的战友的故事时,你心中会升腾起怎样的感受?
那是在全国最大的京九线吉安铺轨基地上,阳光下,橙黄的龙门吊、桔红的铺轨机和架梁机熠熠生辉。邱定广生前的战友领着记者,逐一抚摸着这些仿佛有情有义的庞然大物:它们已陪伴邱指挥走过了18个春秋,走遍了大江南北。可惜,正当邱指挥准备在吉赣粤线大会战中大干一场的时候,却突然离去,留下了终身遗憾。“他走时,仅仅39岁,夺走他生命的直接元凶是肝癌,但我们清楚,他是为铁路累倒的。”
邱定广1976年初中毕业后就成为铁道铺架兵的一员……在他39年短暂的生命旅途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数九十年代以后。向塘西至吉安线,全长140多公里,现今已纳入京九线内。这条线关多隘险,路况复杂,他带领工友们仅用了不足8个月的工作日,就全线铺通了。在这条线上,他创下了日铺轨3.7公里和日架梁4孔的全国纪录。
就在他事业线如日中天时,生命线却开始掉头下滑。1989年开始,他时时感到胃痛(其实是肝痛),饭量渐减。可他还是照样天天跟兄弟们一道摸爬滚打,累了,在铺轨机旁靠一靠;痛了,吞几片胃药。咳嗽越来越厉害,白天,他想法子避开人群;晚上,用毛巾捂着嘴巴。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可肩上的茧和工友磨得一样厚。工友们劝他:邱指挥,你就别跟我们一起抓钢轨、抬枕木了。邱定广摇头说:“铺架是最苦最险的工程,基层指挥员应身先士卒。”……邱定广患晚期肝癌的消息传出,连他曾工作过的协作企业也纷纷来人送药慰问,中国铁道总公司的负责人亲自拨通长途,为他联系了上海最好的医生。邱定广要上路到上海治病,大家含泪送了一程又一程。
他自知此去将是永别,行前频频回首,反复告诉基地的同志,要组织好吉赣粤大会战的铺轨指挥,工序衔接搞好了,完全可以突破每日铺轨四公里大关。他鼓励工友们早日刷新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他一遍一遍地说自己还要回来大干一场……
但一切都太迟了,上海的专家们再次作出了残酷而真实的结论,现代医学已无法挽救邱定广的生命。弥留之际,工友们含泪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只是说:“我家里没什么要求,我想回工地,和大家一起铺轨。”这是一个普通铁道战士留给妻子、留给战友的最后遗言。
原载于:1994年6月16日头版
作者:李婉芬、陈安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见习记者钟履双记者陶奇通讯员英宣记者在英德市“6·26国际禁毒日”禁毒宣传晚会上获悉,今年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