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画卷的英德茶园。陈志强摄
英德的生态茶园。陈卫东摄
可可茶。
游客在茶园体验制茶乐趣。
英九庄园内的茶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
航天育种茶苗已移栽到大田中。
茶园病虫害防控的生物信息对抗站。近年来,英德以促进英德红茶产业现代化发展为核心,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定位”发展方针,重点创建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配套服务等,加快完善英德茶叶产业链,突出品牌发展战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通过创新驱动,英德红茶逐渐呈现出“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现代化新格局。
目前,英德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3.2万亩,其中“英红九号”种植面积更是达到10.5万亩,且均为生态茶园;茶叶类企业超过286家,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2018年干茶产量8300吨,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下一步,英德的目标是建成“中国(英德)现代红茶产业园”。
从品种研发阶段就携带上创新求变的基因
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第一大省,很多广东人每天的生活从叹早茶开始,茶伴随着众多老广从清晨到日暮。英德山清水秀,土层肥沃,土壤大多数呈酸性,十分适宜茶树成长,是广东省茶叶的主产区。英德的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
在漫长的岁月中,英德红茶也在时代的潮流中几经起落。如今,英德茶叶种植面积已超13万亩,其中“英红九号”种植面积达10万亩。在英德红茶起起伏伏、曲折前进的道路上,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市场变化的求变创新能力是其成功的基础。例如,作为英德红茶的代表品种———“英红九号”的诞生就携带者创新的基因。
据史料记载,1950年英德境内茶园面积仅30公顷,茶叶产量约3吨,且大多是品质低下的“土青茶”,既无规模也不成市场,有卖茶者仅在墟日摆摊或权当以物换物交换而已。后来,为响应国家出口创汇的战略需要,“适宜种茶”的英德从云南引进大叶种群体。1956年,第一批现代化新式茶园(单行条列式)在省属英德茶场诞生,该茶场首次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
1959年,第一批英德红茶问世,大批量投放市场后,以其独特的鲜爽风格和浓强的优良品质蜚声海内外,每年有4000余吨远销西欧、北美、大洋洲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德“红茶之乡”的美名由此而来。
随后,英德开始大力发展茶种培育、茶树良种种植、茶园高标准建设和茶叶深加工。在国营茶场植茶成功的推动和支持下,一个个集体联办茶场也应运而生。“英红九号”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省茶科所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在茶科所试验品种达到20多个,外形各种各样、品质参差不齐、产量高低不一,最终“英茶17号”因产量高、抗虫性强、品质优良脱颖而出。由于茶科所地处英红镇,1964年科技人员将入选的单株命名为英红系列,其中英茶17号重新定为英红九号。
不过此后,因茶叶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与外贸经营机制的改革等多重因素,英德红茶遭遇了寒冬,茶叶面积和茶叶产量连年下降。
英德茶人没有放弃,为填补大叶种茶没有高档红茶的空白,1980年代后期,茶科所的科研人员还利用英红九号单芽成功研制出“金毫茶”,被列为广东省级、国家级重点科技新产品,成果也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省茶科所相关负责人感言,“英红九号”可以说是几代科学家近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接力相传的结果,更是整个英德红茶产业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进入新世纪,英德茶行业的春天再次来临。英德市委、市政府将茶叶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推动老茶园改造并发展高香型新茶园,提高茶园整体素质。同时,英德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为目标,创新工艺,注重区域品牌的打造,全力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英德已培育出英州一号、英州九号及高山云雾茶等多个优良品种,初步形成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以及青、黄、白、黑等六大茶类齐全的结构,是全国少有此类结构的几个茶区之一。
英德茶行业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止。2016年9月15日,英德红茶“英红九号”茶树种子随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进行航天育种,并于11月18日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2017年3月16日上午,中国航天基金会将50克英德红茶“英红九号”航天种子顺利交回英德。
据了解,茶树种子在经过高真空、大温差、弱磁场和高能粒子辐射等特殊的太空条件后产生变异,可能会出现高产、抗病的特性,口感也会发生变化。作为英德红茶当家品种的英红九号,是继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等之后进入太空开展空间生物多样性科学实验时间最长、搭载量最多的又一个名茶品种。
英德红茶太空种子经过精心选育最终有两株存活,目前已进入扩种阶段。相信不久后,爱茶之人将能品尝到来自太空的英德红茶。
还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0月2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9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上,英德野生茶树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成果、英德市可可茶产品开发成果第一次大规模公开亮相。
英德种茶历史悠久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石门台、阿婆嶂、五郎嶂、乌泥坑等地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茶树就是最有利的证明之一。对英德市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有利于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英德市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普查和利用开发采取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依托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力量,由英德本地负责野生茶树资源繁殖与新品系栽培试验。
另外要谈到的可可茶,其产品饮用后不会兴奋神经,适宜对咖啡碱过敏的人群,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2年1月,可可茶植物新品种权转让给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德高信“T三”有机茶科创中心技术团队经过7年研发,突破了可可茶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目前已种植100多亩,开发出了三款可可茶产品,并制定了可可茶企业标准。2016年,可可红茶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更是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试点智慧生态种植探索现代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国内所有红茶,我把"英红九号"评为第一,它在世界茶领域也是颇具竞争力的。”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赞扬英德红茶“英红九号”。在他看来,“英红九号”品种好,泡出的茶汤滋味浓香。同时,他也提到,英德红茶产业未来要想继续健康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继续做好质量安全,努力打造全国绿色防控的典范,而且要长期执行下去。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在英德,大力发展生态茶、安全茶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2018年12月,《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标准》正式实施,广东茶产业联盟推动开展了首批广东生态茶园认证工作。英九庄园、八百秀才、英州红等8家英德茶企成功入选广东生态茶园首批创建名单,涉及园茶面积8934.68亩。英德也是全省入选茶企最多的县。
在英德大部分茶园,细心的人能发现茶树上挂着些或蓝或黄的小装置。据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秀志介绍,这些小装置均用于诱杀害虫,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德红茶有着先天的品种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比如英红九号抗虫性较强,英德茶园也多在小盆地、丘陵地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环境可以斩断茶园之间病虫害相互传染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英德的茶园就不会爆发虫害。”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茶叶股股长郭满华坦言,多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一直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从大叶种的培育,到生态茶园的创建,英德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在省茶科所的示范带动下着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目前英德95%以上的茶园都是生态茶园,长期坚持不打农药。
2015年5月,英德成功申报英德红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范围为英红、横石塘、石牯塘、石灰铺等四镇组成,总面积1018.76平方公里。作为英德红茶产业园重要内容之一的智慧生态茶园建设,其核心是通过引进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在园区范围内茶园试点安装生物信息对抗站,实现对茶树病虫害的监控预防,逐步构建起产业园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茶园的可视化、动态监测管理。
据了解,英德首批智慧生态茶园英九庄园、旗山正红、积庆里、创美、石门山、英州红、茶科所等7家茶企已完成智能虫害防治终端设备的安装并投入运行,直接覆盖茶园面积共1000亩,并作用影响周边茶园超1万亩;第二批英德市一鑫绿色农业、福缘茶业、杯杯红茶业、骅英农业、茗谦茶业、红星茶业、五岭茶韵茶业、三圣岩茶业等8家茶企也完成了终端设备的安装,正在试运行。
负责实施智慧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的北京司雷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是军用声光信息对抗装备技术在农业植保领域跨界应用,系统用独创的“生物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将“声光物理防控+生物天敌+生物制剂+生态调控”集聚为多维一体的整体绿色防控方案,实现对虫害具有针对性,且对人、畜、益虫、作物等无害的有效防控。另外,系统会根据不同季节、茶树生长情况以及虫口变化,统计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判,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对茶园了如指掌,并做出相应处理。
智慧生态茶园让单一的防治手段升级到综合防治,可以根据不同茶园的土壤、地理位置、气象信息、季节等因素,给茶企提供全程的、整体的解决方案。郭满华认为,这应该是现代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生产加工模式已逐步建立
近年,英德的茶产业发展迅猛,其中80%以上的茶园陆续进入爆发期、丰产期,种植面积大规模扩张,茶产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未来市场上的竞争成为英德茶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英德茶产业制定的一些标准,包括机制、红茶加工设备的采购等等,比过去传统茶产业有了很大提升,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模式正在英德逐步建立,这是红茶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所在。
其实,英德红茶传统加工方式是手工制茶,但随着时代发展,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以及品质稳定的要求,英德红茶在生产加工方面的工业化水准也在创新中不断提升。
英德红茶产业工业化发展实际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英德红茶的发展起点比较高,英德曾经是中国茶叶的核心生产地。这里不仅有专业科研机构茶科所,还有中南茶叶学校和茶叶机械制作厂。所以,除了英德红茶品种的培育,在制茶工艺上,英德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中国制茶大师”、英德红茶创始人、奠基人之一袁学培袁学培回忆,英德红茶的制作工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四个环节,初时的萎凋槽是以两米一条的杉树木板和尼龙网做成,隔20厘米高度铺一层鲜叶,每平方米只能铺两斤多,而且是通过自然风萎凋。1964年,由茶叶机械制作厂研制的半机械化茶叶萎凋槽问世。茶青经萎凋槽下的风机吹过后,含水分相对均匀、鲜爽度较好,而且萎凋时间可缩短近三倍。
此后,转子揉切机、全国首条红碎茶初制机械联装的生产流水线等各类加工机械在英德陆续研制成功。其中,转子揉切机不仅实现了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国内各红茶产区得到广泛应用。
现如今,在制茶工艺环节,英德不少茶企依旧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中,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走在了行业领先位置。该公司中央智能茶厂的诞生,使得千百年来的英德红茶生产加工,首次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据了解,2017年,英九庄园投入近千万元建成全国第一条“英红九号红条茶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全程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生产,并联合省茶科所共同成立“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英红九号加工技术服务中心”。
在中央智能茶厂内,生产车间有5000多平方米,日处理茶青能力超过3000斤,但仅有8名工人。茶叶制作每个环节的相关数据和曲线图都清晰显示在几块显示屏上。
“茶是传统产业,但种茶制茶不能光守着传统。在感官审评之外,还需要一套科学化的制作标准。”英九庄园负责人易振华认为,传统的红茶种植和加工受天气、制作者经验水平等因素影响,茶叶品质比较难达到稳定控制。通过研制和引进智能设备,把工人的经验转化为数据,实行精准控制,能有效稳定茶叶品质。
易振华建设智能茶厂目标就是要确保消费者品尝到的每一杯英德红茶,都有着稳定的品质和味道,不受加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联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相继研发出10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后,终于让这位特殊的“制茶大师”在英德上岗。
作为英德红茶产业园红茶区域化加工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之一,目前,英九庄园正致力打造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好的红条茶智能茶厂,并以“1+N”产业服务平台(一个中央加工区、N个区域加工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小微企业、种植户,满足其对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加工技术服务的集约化,提高运作效率。
除了英九庄园外,英德还有不少茶企也工艺上在大胆创新。包括老茶园、八百秀才在内的一批茶企在订制茶方面取得了突破。八百秀才行政中心总经理邱志勇表示,该公司现在可以根据某家企业要求的口味来制茶,比如发酵轻一点、重一点,口感浓一点、淡一点,香型要兰花香或是茉莉花香,等等。
又比如,2018年8月,英德红茶和新会陈皮联手,计划以“新英柑红”为品牌,打造继小青柑后的又一爆款,希望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英德英玖红茶业将自家茶园的英红九号送去佛山一家茶饮料做检测,希望能试制不含糖的养生冰红茶。
英德茶行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一个延展或延伸,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做到这点,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成功“触电”树立英德红茶电子商务区域公共品牌
在英德市传统产业中,茶企无疑是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急先锋和领头羊。在积庆里和英州红等企业引领下,该市茶企纷纷跟进,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助力,做大做强英德红茶品牌。
实际上,自2015年,电子商务的东风吹进了英德这座粤北大县后,便彻底扎根、遍地开花。电子商务产业园、即送网、农产品电商实验基地等电商实体先后投运,241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遍布城乡,诞生了从事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行业中小企业130余家,2018年全市网购网销总额达到25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为7亿元……英德市茶叶生产企业陆续向电子商务市场进发,虽然已稍晚于其他茶区,但却认识了电子商务对于整个茶行业而言,不仅仅是重要的营销渠道,还是立品牌树口碑的重要途径。
从2014年至今,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的电商业务日渐成熟,在京东、天猫、淘宝、苏宁等多个知名电商平台和自有微商城销售,2017年其公司电商销售茶叶2800万元,仅“双11”活动销售额达238万元。去年“双11”,积庆里品牌,网络全平台品牌销售额为243万元,线下实体店销售48万元,新增线上线下联动,取得明显的效果。而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2017年就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茶叶500多万元,占企业销售总额的28%,其中仅“双11”就销售了40多万元的产品。去年,其电商总销售额超过800万元,增长60%。
“无论是从英德目前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还是电商对产品知名度的提升作用来说,发展电商都是企业很好的选择。”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明表示,“以前在淘宝根本没有英德红茶这一搜索品类,现在积庆里不仅是天猫商城的打标商家,而且产品销往省外的占比也越来越高。”
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电商总监陈亚汉也表示,虽然发展电商,前期的推广和促销等支出较大,企业最后所获得的实际利润并不高,但电商对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加客户对产品的粘性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一个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公共品牌至关重要。
过去,相对其他起步较早的茶叶产区,英德一众本地茶企各自为战,虽花了大力气力推各自企业品牌,但因各电商平台上英德红茶知名度较低,难以单列为搜索品类,仅能排在其他茶叶品类之下,英德红茶只有企业品牌,没有区域公共品牌,一系列问题为英德红茶网络引流与导流带来诸多不利,而最终形成瓶颈,成为英德红茶网络营销的痛点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走"互联网+"的道路,既拓宽了英德红茶销售渠道,也增强了英德红茶网络宣传的力度。”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蓝志坚介绍,近几年,对于英德红茶网络营销的痛点问题,很多茶企对电商方面都加大了投入,政府和茶协也在引导企业发展电商业务。英德茶企不仅创建自身电商平台,更与知名电商平台天猫商城、京东、苏宁易购等加强合作。英德市政府还专门设立电子商务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2018年,英德市政府又与英德家优品互联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英德家”平台发起一个英德品牌全网推广计划,协同京东、天猫、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主流互联网平台,整合不少于30个品牌的力量联合创建“英德特色馆”。“英德家”已获得在京东、天猫、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上开设“英德红茶”品牌旗舰店的授权书,并确定了首批入驻旗舰店的14家茶企。
还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9月中旬,在英德市政府的倡导下,各个茶企积极参与,举办的全国首届茶叶制作大赛和英德红茶互联网文化节;2019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英德举办。海量的关注点击正让英德在树立英德红茶电子商务区域公共品牌的路上迈出更为坚定的步伐。
茶旅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英德素称岭南古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如北江、英西峰林等。英德又是“中国红茶之乡”,故而外地游客来英德之前大多对英德红茶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了解英德红茶历史文化、逛茶园、体验采茶和制作、品尝英德红茶,这些都成为游客在英德必须完成的“项目流程”。对此,英德本地的旅行社在前几年也为应对旅客的需求,还专门制定了英德红茶有关的旅游线路。
茶旅结合,在满足人们乡村旅游观光外,在青山绿水中探索英德茶文化,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品尝以茶叶为主材料制作的养生美食,从而间接拓展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发展。因此,讲好英德红茶故事,让前来游玩的人群感受英德的茶文化历史,体验制茶的快乐是目前英德几乎所有在走“茶叶+旅游”的茶企都在努力的方向。
“做茶园旅游,就是做足体验感,把整个茶产业的种植环节、生产加工环节、茶文化推广环节等做成场景供游客体验,使之形成记忆点,培育市场,甚至把游客变成忠实消费者,最终目的是为树立英德红茶品牌和销售茶叶服务。”茶企和旅游的“联姻”,在易振华看来并不是改变茶企的盈利模式,而是经营模式的突破,虽然茶园旅游人气旺但不一定赚钱,但可以是茶叶的一种有效推广手段。
所以,易振华在选择上,更倾向学习国外的“庄园模式”,希望将庄园精神、庄园追求、庄园品质、庄园生活融入到英德红茶文化中来,并以此将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和创新经营模式整合在一起。
但是对于茶旅结合这一同一命题,英德不同的茶企结合自身实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比如,八百秀才的茶旅项目结合了老国营茶场黄陂茶厂旧址进行开发,既有历史底蕴,又传承了英德茶文化。英州红茶业公司将英德最早进行茶旅开发的“英德茶趣园”旅游项目重新开发,并推出参观茶厂茶叶制作流程、免费体验摘茶、手工制茶项目。同时,“积庆里红茶谷+广东农业公园”项目、德高信峰林式茶园项目也都是茶旅结合的典范。
随着英德红茶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推进,各实施主体通过完善茶园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茶旅融合迈上新的台阶。
例如,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是2014年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中国美丽田园,在产业园项目实施中对积庆里红茶谷景区也进行升级。今年5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二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英德积庆里红茶谷之旅再次被选为全国精品旅游线路之一,这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线路。英德市正在依托产业集群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园”,让英德红茶的味道在大湾区飘香四溢。
在英德市东华镇黄陂华侨茶场内,分布着数千亩的茶园,一片郁郁葱葱,到处茶香袅袅。在茶园旁,旧厂房改造和华侨酒店等正在加紧建设中。这是此地茶旅文融合项目的内容之一。
2018年,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的东华红茶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项目总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约9000亩,计划建设红茶交易中心、红茶研究院、创业中心及全过程物流中心四大服务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电商及物流公司、科研院所等入驻,推动形成一个以茶、茶文化、茶艺为脉络,覆盖旅游、社交、休闲、度假的专属红茶小镇,实现“产、城、人、文,旅”的有机融合。目前,除了正加大对生产区、旧厂房的改造力度,八百秀才公司还对6大茶类的生产条件进行了完善,并升级改造52条生产线。
这里能铺开如此大的茶旅文融合项目得益于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八百秀才茶叶有限公司前身是黄陂华侨茶场,始建于1954年,是英德唯一一个成建制保留的华侨茶场和传统英德红茶生产基地。当年,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50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英德的英红、黄陂茶场及“五七干校”种茶、制茶。从茶场走出很多名人,有著名作家秦牧,著名戏剧家红线女等,号称“八百秀才”聚英德。“八百秀才”之名由此而生,也承载着一段知青历史及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今,在茶园内还保留有当年的会议室、厂房等苏式建筑。通过过去的黑白相片,人们可以了解当年知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参观红茶历史文化长廊和当年留下的一些老式制茶机器,人们也可以了解英德红茶的历史。
这些弥漫着历史味道的旧物件都成为了如今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做的就是将其挖掘出来,配以各项服务及设施,让其重放光彩。
文/图: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陶奇通讯员张涓涓(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10月29日起,群众可在英德市范围内28个邮政储蓄代办点就近办理电动车入户手续。焦莹摄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通讯员/吴婵娟)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