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和部分村民在扶贫车间里实现“精准就业”。11月27日上午,贫困户何汝兰得知孙子发烧,赶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带他去附近卫生院看病。医生看完说没什么大碍,开了点退烧药让她回去提醒孙子按时吃就可以了,这让她提着的心放了下来。回到家给孙子做好午饭后,她继续拿出上午做的“小零件”,在屋里进行“组装加工”。
自丈夫去世后,57岁的何汝兰主要任务就是在家带孙子。“以前起码还能出去做点泥水散工,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而且要照顾孙子,没法离家太远。”何汝兰说,如今靠给玩具厂做这些手工制品,不用离家一天也能多挣二三十块钱。为了能让她多些收入来源,扶贫工作队还给她发放了几百只鸡苗,同时聘请她为村里的保洁员。
像何汝兰这种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在村里很普遍,有些要照顾老人、小孩没法离家太远,有的年纪大体弱多病不适合高强度工作,而大部分则是没有一门技术。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佛冈县龙山镇从化围村抓住“精准就业”这个“牛鼻子”。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并非有工作岗位就推他们上,在推荐就业前,扶贫工作队深入贫困户家里,在对他们就业能力和就业信息摸排登记的基础上,因地施策、一户一策制定了帮扶计划。譬如工作队不仅让劳动能力弱的何汝兰实现在家就业,对于她年轻力壮的儿子,工作队依托佛冈县、龙山镇的就业帮扶平台,给他介绍了轮胎厂的工作。现在她的儿子、儿媳分别可以拿到3、4千的月薪,收入实现多元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帮扶的思路是保证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从化围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黄坤星说,他们不仅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推荐就业,而且在发展产业项目上,也将能否带动就业作为重要考量。“一个是产业要保证有较高的收益分红给贫困户,再一个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优先考虑就业拉动型的产业项目,让贫困户通过就业增收实现脱贫。”
今年35岁的贫困户邝海平在就业政策的帮扶下,也进厂当起了“职业工人”。由于母亲是残障人士,家里两口人只有他有劳动能力,但他却因为没学历没技术一直找不到固定工作。工作队便将他推荐到万兴玩具厂,厂里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将他安排到了装卸工作岗位上。厂长黄敏锋介绍,装卸工工作弹性比较大,不仅能让他照顾到母亲,一个月最多时能挣6千多块钱,而同村48岁的贫困户肖耀南则因为烧得一手好菜被安排到了厨房工作。
这个累计投入58万元扶贫资金建设的扶贫车间,除了贫困户和村集体每年按投资总额固定比率获取投资收益外,还吸纳了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许多村民从事玩具制造、加工,工厂员工每个月普遍可以稳定获得350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是家门口的就业基地和民生保障项目。
2016年以来,村子累计已经投入300多万元开发了六个产业项目。其中万兴玩具厂扶贫车间需要招收大量制造业工人,吸收了较年轻的贫困户劳动力;而引进的无土水培蔬菜基地对普通工人的技术和体力要求没那么高,对村里弱劳动力实现就业保障;再一个是现代化高标准的养猪场,这些项目都建在村子周边,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经过四年的努力,村里贫困人口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四年扶贫前的5763元增长到16907元,收入增长了近三倍。”黄坤星说,如今,从化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一共有61人,已经实现100%就业。当中,长期务工就业的人口达到42人,占比约7成。“剩余的劳动力,除了个别是从事种养和做小生意,其余也大多在当地打散工实现就业。”
“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就业,也是近年来龙山镇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抓手,通过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动态掌握有劳动力贫困户的就业意愿,做到建档统计“一人一案”,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截至目前,龙山镇扶贫工作累计帮扶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548人,有效促进贫困户人口“造血式”增收。如今的龙山镇从化围村,贫困户们正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贫困的命运,脱贫致富奔小康。
文/图: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履双通讯员莫莉娜黄丽娜
新闻推荐
陈立佳陈良堡是潮州市区人,家住市区刘察巷,于1918年12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陈镇藩是当时广东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