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德市英红镇红桥社区,街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有事就找陈大哥。“陈大哥”是已在红桥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17年的陈柏光。
十几年来,他就像老大哥一样,操心着红桥的大小事务,关心着群众的生活生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支书,不惧困难、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成为群众心中的定海神针。
防疫攻坚的先行者
1月24日,大年三十晚上,陈柏光在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全家人吃着团圆饭,同时也心系着当前的新冠肺炎情况,所以他打开了电视,一边听着新闻,一边吃饭。当他听到疫情有蔓延的态势,确诊人数急速上升,隐隐感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必须马上回到红桥社区。
在没有收到任何取消休假通知和相关工作安排的情况下,陈柏光迅速吃完饭,嘱咐完家人少出门、戴好口罩、不串门、保护好自己,就回到了红桥社区。他意识到,戴口罩是居民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防护方式,而由于过年工厂停工,必然造成口罩紧缺的状况。所以他把通讯录翻了又翻,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联系到一个厂家还有口罩存量,马上订了1000个口罩。这些口罩在年初二送达红桥。厂家表示,口罩在当天晚上就订完了。如果陈柏光没有及时联系,社区干部在这段时间就很有可能“裸奔”在前线。
联系完口罩厂家后,陈柏光马上开始计划如何开展工作。红桥社区附近有几家企业,很多企业员工在红桥租住。这些企业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还有不少是湖北籍的。所以需要马上排查全社区内外地人的租住情况,并对所有居民进行防控疫情的宣传,提高大家重视度。于是,他立即在社区干部微信群发布通知,呼吁大家一起抗击疫情,此时已经是深夜了,整个居委会就只有他的房间亮着灯。
社区居民的主心骨
陈柏光分析,红桥社区紧邻仙桥村,很多道路都连在一起,如果只是在红桥开展工作,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他马上联系了仙桥村的支书,共同分析了红桥、仙桥片区的情况,并提出需要制定红桥仙桥联防联控制度,才能在红桥仙桥片区摆起防控疫情的村居联防“铁桶阵”。随后,红桥社区与仙桥村的干部统一行动、统筹协调,分批次、分路段对仙桥河路口、地下河等共同辖区路口进行交通劝导、人员劝返。
另外,考虑到红桥社区与英红园、广德园邻近,年后一旦企业员工大批回镇复工,将会带来大量的外来人口,对疫情防控工作是极大的挑战。1月28日,陈柏光就主动联系周边企业的负责人,上门沟通企业复工和员工回镇的情况。
当时,还未有任何上级关于复工复产安排的通知或方案,但他认为,企业复工必须经过报备和审核,并且员工目前所在地、近期动向、是否是疫区户籍和到过疫区等问题需要逐个排查。同时,他还考虑到,企业复工之后将有大量人员聚集,所以企业需要有严密的卫生防控措施,并提醒企业购置口罩、消毒水等防控用品。
冲锋在前的“带头人”
经过排查了解,红桥社区有一户居民,在年前坐高铁曾在武汉转车。因此这户居民必须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但是社区干部上门沟通的时候发现,这户居民对防疫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当时无法排除是否有感染的情况,如果居民不配合隔离,将会给红桥社区其他居民带来感染风险。得知此情况,陈柏光戴上口罩,立即前往该户居民家。
深知这户居民对防疫工作有一定抵触,他便先和他们拉拉家常,与小朋友们拉近距离。等气氛比较融洽后,他才开始向他们普及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这户居民主动戴起社区干部派发给他们的口罩,配合村医测量体温,并保证服从隔离的安排,在解除医学观察之前,绝不踏出家门一步。
从大年三十回到社区以来,已经近一个月时间,陈柏光还未曾回家看看家人,想家时就用视频电话与家人短暂联系,报平安。目前,红桥社区在一系列严密的防控措施下,所有居民都自觉防控,不出门、不聚会,居民的生活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南方日报记者邓文燕
通讯员王小迎
新闻推荐
2月25日下午,三辆载满新鲜蔬果、特色农产品的卡车从英德市政府出发开往湖北。邓文燕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通讯员/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