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深在茶叶市场稳扎稳打13年整。年近花甲的袁志深坐在自家的沁园居茶行内,观茶、泡茶、品茶……每个动作都是一丝不苟、有板有眼。外行人也能轻易看出,袁志深对茶叶鉴赏功力属于高手级别。专业水平高。
袁志深做生意40多年,进入茶叶界也有15个年头。他是国家级评茶师,每年多次在不同地区与全国的茶叶行业专家们沟通交流。在此之前,他却是跑遍全国的电器贸易商。一静一动,对比鲜明。
投身茶叶界,这个变化有点大。袁志深却说,转型肯定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把贸易思维融入新事业,让贸易、收藏等要素有机整合,让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新精彩。
文/记者范展颢图/记者赵学民
经历:贸易让他“洗脚上田”
今年,改革开放进入第40个年头。59岁的袁志深,对“改革开放改变个人命运”有着深刻体会。
袁志深生于中山市古镇镇,刚成年那阵子,正好遇上改革开放。
“要不是社会发生了大变革,我可能一辈子留在镇里,种菜养鱼,生活清贫,波澜不惊。”袁志深回忆说,“1978年前后,我进入古镇居委会做木工学徒。1975年转入古镇供销社,当时在供销社装自行车,缝纫机装配、农具焊接、拖拉机修理、给别人照相,啥都做过,还做得不错。领导见我做事踏实,性格也比较灵活,就让我试着跑供销。”
古镇位于中山、江门、顺德的交界处,3个县市都是侨乡,当时大批乡邻移居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多处国家和地区。眼见家乡亲戚“手头紧”,就带回来大批食物、日用品、电子电器等物资。
“改革开放的最显著变化,当时古镇供销社成立了"货栈"收购华侨进口剩余物资,抽我过去当业务员。买卖越来越自由,做这些"副业"不用担心被"割资本主义尾巴"。”袁志深告诉记者,有海外亲戚的乡邻,将多余的物资估价卖给供销社,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供销社再去找客源,卖掉其收购的物资,赚取差价。这么简单的操作,当年却需要勇气。
经验:客户需求是贸易的源泉
1978年起,在古镇供销社售卖货栈收购的华侨剩余物资,后来,进口布料、复印机、电视机等也卖到全国。1987年,袁志深抓住机遇,“上石岐”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继续寻找国内外电器货源,卖到外地。21世纪前后,他成为多个进口知名电器品牌的合作商。
在中青年时代,袁志深多数时间在全国各地奔走,沉浸于贸易行当的他做得相当“顺风顺水”,也积累到“第一桶金”。
这种经历,为他带来哪些感悟?
“抓住客户的需求,才是做好贸易的源泉。贸易不仅限于推销,不是说你收回来的物资和货品,就想当然能卖得出去。”袁志深想到了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全进口的复印机开始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出现。价格动辄几万元一台,当年算是"天文数字",只有大企业才用得起,销量相当有限。当时,古镇供销社的货栈进了一台4色复印机,怎样都卖不出去,几万元巨款眼看就要泡汤。”
那时,袁志深拜访很多外省的企业,别人认为他是异想天开。袁志深告诉记者:“好心的朋友都说,那么贵的机器,用途也很有限,一般人用不起,你肯定白跑一趟。”
然而,袁志深却卖出了那台积压在仓库的进口复印机及耗材,创造了奇迹。他总结说:“当年,遇到紧急文件,或者用蜡纸刻版印刷,或者要铅字排版再去印刷,时间拖得很长。有了复印机,不消一刻钟,就可以复印出几十套文件。机器再贵,与宝贵的时间比起来,就不贵了,这就是客户的需求。”
复制:将电器经验切入茶叶行当
进入21世纪,袁志深逐渐发现,他需要转型。
彼时,原先需要进口的各类电器,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同一类商品,进口品牌、合资品牌、国产品牌竞相出场,毛利率越来越低,单个品牌的营业总额也在下降,厂家也逐步控制了渠道。
袁志深说:“电器贸易的生意不好做了。然而,多年来我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以切入并复制到其他行当。”
2003年,在袁志深曾经运营的超市,茶叶是其中一类商品。当时,很多人看不懂茶叶,无人知道它的价值。然而,中山人的收入普遍增长,茶叶也从可有可无的一般商品,逐渐变成了日常随时饮用、利于养生的生活必需品。
袁志深说:“卖了一段时间茶叶,发现这种农产品潜力很大。作为"老贸易人",我觉得有合适的市场、消费人群、经营场地和营销手法,就一定做得下去。”
2004年,经过几次大额茶叶交易后,袁志深发现,普洱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起,袁志深将转型目标瞄准了普洱茶叶行当。他没有到处撒网,将普洱茶叶贸易的对象选准了下关沱茶这类特定的普洱茶,至今坚持了整整13年。
建言:稳打稳扎,不做冒险事
袁志深之所以选定了普洱茶,源于其一向“稳打稳扎”的性格。
他分析说,下关沱茶是云南普洱茶里最主流的产地和茶厂,消费者容易接受。13年前,茶厂的规模和产值远不如今天那么庞大,换言之,他可以用他能接受的代价,拿到更广阔区域的代理权。
另外,袁志深告诉记者:“其他茶叶品种,有特定的保质期,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压货"有卖不出去的风险。普洱茶却像美酒,越放越香醇,价格和价值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没有"压货"风险。”
品牌带动经济,品质代表生命,袁志深的贸易关键词是“收藏”——存新茶,卖老茶;饮老茶,推新茶;始终确保品牌、原材料是上等产品。他说:“从仓储到经营场所,以前积累了一些自有物业,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不做冒险事。进入茶叶行当的这13年,我始终坚持"稳打稳扎"。”
时至今日,貌似传统的茶叶,会不会被年轻一代的消费者逐渐抛弃?会不会成为袁志深等人面临的新风险?
袁志深认为,中国积累了浓厚的“茶文化”。相比高糖分、高热量的碳酸饮料,如今“90后”和“00后”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很大,提早关注养生,越来越关注茶叶的养生作用。“我不担心市场被蚕食和萎缩。”
事实上,茶叶产品也在不断变革,迎合年轻人的需要。袁志深说:“以往的普洱茶,是一坨一坨的大茶饼。如今,茶厂将生产出小茶饼,每块几克,放到杯子、户外水壶就能饮用。”
改革开放40年,袁志深的贸易生涯也走过了40个年头。从“电器人”到“茶叶人”,袁志深总结了一套创业、守业、再创业的经验。
他端起茶杯,细细道来:“我想强调的是,做任何行业,都要保持良性发展的势头。其余因素,包括了坚持底线,不让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任何时候都要留有回旋余地;尽量少借钱,少玩虚的,保持自身的金融健康,让整个事业链条畅顺稳定。”
新闻推荐
中山建行近日为某企业承销发行5.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票面价格低至年化4.4%,发行创造了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AA评级企业债务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