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功才“江水迂回,必达远方,是山与山夹击后的必然结局。而其中的过程却是千回百转,疼痛了身体,更疼痛了梦想。”中山作家谭功才在其散文《山的结构夹疼河流的梦想》中这样描述道。宛如那条叫清江的河流,谭功才怀揣着成为作家的理想,一路辗转逶迤,历经挣扎疼痛,走到了今天。
在不久前的中山书展上,刚刚晋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谭功才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文学之路。
■甘做铺路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老家湖北恩施清江边的景阳小镇,谭功才与人创办《小江南》民族文学社。上世纪九十年代,来中山打工的他又凭着自己主编行业内刊《中邮信息报》的便利,开辟了文学副刊,为广大文学青年提供作品发表的阵地。与此同时,他与何中俊等人创办中山《海风》文学社,凝聚了一大批打工作家,并与熊斌华等人出版了四十万字的《在路上——中山市外来作者作品选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欣然为该选集题写了书名。
2003年,谭功才从湖北恩施自治州作协转入中山市作家协会担任理事,在坚持个人业余创作之余,他长期为中山的文学后辈铺路搭桥。他的低调和胸怀在业界有口皆碑。他说,希望能将“出头”机会多留给年轻作者,他们是中山文学的未来。
■我手写我心
谭功才的主要创作方向为散文和报告文学,已出版散文、报告文学专著多部,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大量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民族》《南方工报》等报刊杂志开设专栏。2017年其非虚构散文集《鲍坪》获得中国首届土家族文学奖,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著名文学评论家、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认为,《鲍坪》这部散文集带着淡淡的乡思乡愁,但不让思乡情绪泛滥,更有一种理性的节制。而著名作家彭学明在《心有多广阔 爱有多深沉——第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散文景象小描》中这样评价:土家族作家谭功才的《鲍坪》,用洗练的笔触和朴实的文字,勾勒出一个闭塞之痛和宁静之美的鲍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乡村之爱与乡村之痛。
“谭功才用平实的语言, 描写出一幅幅故土的风景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2015年赴中山出席研讨会时点评称:“他的作品感人之处就在于他是写给自己心灵、写给与自己相同命运的人看的。”
文/图 本报记者 柯颂
新闻推荐
中山市技师学院院长郭敏雄8月1日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学院拟建设中山市粤菜师傅培训学院,将其打造成在校培训、社会培训、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