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前夕,一场特殊的感恩会在广州一间酒店举行。一百多个曾经的“病宝宝”在父母的陪伴下从全国各地赶来,为拯救过自己的“医生爷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刘钧澄教授庆生,表达感恩之情。
他们是曾被宣判“死刑”的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胆道闭锁患儿。上一次在医院与刘爷爷相见,他们还在襁褓中奄奄一息。如今再次相见,有的人上了幼儿园,有的戴上了红领巾,有的在备战高考,有的已留学海外,还有的人乐滋滋地抱着自己的孩子来到现场,向“医生爷爷”报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刘星亮、梁嘉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42年前,从握起柳叶刀的第一天起,刘钧澄就决定以满腔的热诚对待病人。成为一名小儿外科医生后,他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些可怜又可爱的病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家宝”。
1987年,广州市越秀区发现了一对遭父母遗弃的连体姐妹——越金宝、越金秀。她们是中国首对成功分割的连体婴,术后姐姐阿宝存活下来,妹妹不幸因病夭折。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参与救治的小儿外科医生刘钧澄便把她当女儿养,孩子遇到经济问题,他会伸手帮助;看她学习跟不上,就叫人给补课……和阿宝一样,许多病宝宝都曾享受过他的“父爱”,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他的称呼也从“刘伯伯”变成了“阿爷”。
只要见到需要帮助的小患者,刘钧澄必定想方设法替他们考虑,还经常带头组织科室医护人员为患儿捐款。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患儿家长也主动参与爱心行动。曾有患儿家长在孩子治愈出院后,直接把一本有8万元存款的存折留给刘钧澄,请他代为捐赠给有需要的患儿。后来,这笔善款救助了一个来自单亲特困家庭的肝母细胞瘤复发患儿。
病房夜巡周末查房患儿家长深受感动
“刘教授对孩子们的爱让我深受感动。”患儿家长肖先生当天特意从深圳赶到广州担任生日感恩会的志愿者,16年前,他89天大的女儿因胆道闭锁在中山一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五年后又由刘钧澄主刀进行了第二期手术,两次手术都很顺利。
两次住院期间,肖先生发现了一个规律:刘教授除了每天早上的例行查房,每晚9时过后也会出现在小儿外科的病区,逐个询问家长:“孩子今天大便怎么样,发烧没有?”除非他当天出差,不在广州。
肖先生打听到刘钧澄就住在医院附近,儿童病情易变化,有时病情进展迅猛,由于放心不下病房的孩子们,他每天忙完手头的工作,就会返回医院进行“病房夜巡”。“这样一心为患者的医生,如何不令人信服!”肖先生感慨道。
儿童肿瘤有得治
请给家长支持和鼓励
今年66岁的刘钧澄走路生风,说话幽默。“有没有注意到,小儿外科医生比其他科医生显得年轻?”他打趣说,这是因为儿科医生总是天天对着孩子,心中有孩子,就永远年轻。
“他们来医院时奄奄一息,病情好转后马上活蹦乱跳,作为医生会很有成就感。”刘钧澄告诉记者,看孩子的病跟成人很不一样。如肝母细胞瘤常被称为“儿童的肝癌”,但与成人肝癌相比,儿童很少出现肝硬化,将肿瘤切干净后肝脏是好的。孩子做化疗的效果也比成人更好,化疗能明显缩小肿瘤,从而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如今,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对此,刘钧澄认为,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及畸胎瘤等都是常见的儿童恶性实体瘤,一般认为这些肿瘤与胚胎发育异常密切有关系。“一些家长和基层医生对儿童肿瘤的观念还停留在多年前,误以为无药可医,早早放弃治疗或治疗走了弯路。其实现在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提高,如肝母细胞瘤的治愈率高达80%~90%。还有患肾母细胞瘤的孩子现在已经当上了爸爸。”
他给家长开处方
专治各种“心病”
不要盲信各种“网传秘方”,更无须花高价购买“求见名牌医生的敲门砖”;
不要把孩子生病的原因归咎于妈妈,面对长辈的误解和责备,爸爸要力撑老婆;
孩子的病情一旦有波动,年轻父母不要互相埋怨,妈妈更要坚强自立……
新闻推荐
中山企业家徒步挑战戈壁滩 全程88公里,第一批参赛者将于9月出征
本报讯(记者黄标)近日,由中山市18家商协会和9家民营企业联合发起“戈壁英雄挑战赛”大型戈壁徒步健身活动在中山正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