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盛景尚峰高端商务区,这里聚集中山一批优质企业。
中山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近期不断有对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反思。
实际上,中山市已经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和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按计划,中山市将用五年时间,打造三大定位高端、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五年培育至少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增量”,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之战已经打响。
困境:创新驱动亟待加强
中山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形成了灯饰光源、红木家具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但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处于爬坡越坎阶段,“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是上半年经济形势研判会对中山当前传统产业存在问题作出的判断。
在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山市场经济愈加活跃,这体现出中山优越的营商环境。但不少小微企业仍在“红海”领域搏杀,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山市政协课题组近期作出的《大湾区背景下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提质发展研究》指出,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内的多数企业通过贴牌、多层代理、跨境电商等形式零散出口,缺少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拥有国际销售渠道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低。
另一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中山的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但是到目前,新动能还没有对中山经济起到引领作用。
2017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718家,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不能忽略的是,取得大幅增速的前提是较低的基数。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透露,中山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3家,总量达2378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003家,占全市规上企业仅29.16%,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
此外,中山市全社会研发经费绝对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从2014年的最高值2.39%下滑至2017年2.29%。
行动:优化产业存量实施转型升级
在中山南朗工业园内,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丽科技”),工人们赶制数千套淋浴房产品。随着企业不断壮大,莎丽科技出现“成长的烦恼”: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各生产环节之间相对割裂,导致生产决策只能靠管理人员“拍脑袋决定”。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莎丽科技于2016年10月引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尝试以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企业。信息化软件管理系统的上线,实现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数据的收集和打通,工业生产流程中的数据,成为指导企业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据统计,“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提升项目实施前后,莎丽科技国内订单准交率上升近一成。
莎丽科技只是众多转型中的中山传统制造业企业代表之一。实际上,中山市在2018年就出台了《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未来五年,中山将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登云用云”行动,实施“云化工程”;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并推出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目标,到2022年,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将达35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智能制造全面推进,引导18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争取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6个、省级30个、市级120个;产业集群发展有新突破,营业收入10亿级企业达到80家,年产值1000亿级产业集群4个以上。
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达成目标才真正考验中山的管理水平。上半年经济形势研判会进一步强化这个任务:中山要优化产业存量,坚持立破并举、扬弃结合,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目标
打造3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有赖于向新兴产业领域发力。
近年来,以高端电梯、登机桥为代表的特种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在中山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山特种装备生产制造企业在研发、生产等领域均走在行业前列。在2018年,中山出台《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
按照规划,到2022年,中山将实现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1500亿元,实现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实现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打造3大超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超过700家新兴业态企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去年,中山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1.8%,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现代服务业总量和占比均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三。为培育壮大中山服务业新兴业态市场主体,中山市现阶段重点培育的服务业行业和领域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11个。
在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存量”的同时,中山正在积极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量”。主动对接广深港澳,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未来前沿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谋划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专业会展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划
勾勒城市向东发展的格局
重大平台建设是增强发展新动能的保障。近日,中山接连公布《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等规划项目的成型,中山未来的城市格局已显现出鲜明的框架。
从翠亨科学城的城市设计方案可以看出,翠亨科学城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要节点关系,尤其注重从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入手,在珠江西岸的创新轴上布局了一个点。
岐江新城则按照提升规划中“一心四核 两轴三片 多廊道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中心区更加注重总部经济和生产服务、金融、科创。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提升规划在中山站以北片区规划了高校科教园,目标是吸引国内外高校和基础科研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高校与实验室—科技研发—产业集群—企业总部—技术及公共服务”的闭环,与中山基础深厚的传统制造业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中山的发展已经从江河时代迈入江海时代。中山提出了中山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战略,翠亨新区的规划建设,承担着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任;岐江新城提升规划则对照大湾区城市,代表中山未来城市的发展水平。岐江新城将与翠亨新区在产业发展上形成分工和互动,勾勒出城市向东发展的格局,更加高效地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对接大湾区发展资源,打造总部经济区,引领形成创新制造区域。
新闻推荐
金融业占全市服务业“戏份重” 为行业植入地方“大脑”增强竞争力
银行业助力中山企业转型升级。|关键词:新机遇|近年来,中山市金融业在全市支柱产业和服务业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业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