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珠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拉企业家高峰会。
2018年7月,珠海成功举办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
2018年11月,中国-拉美贸易投资展览会现场。开放是珠海的特质。40年前,珠海诞生了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自此,珠海迈开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步伐:佳能、摩天宇、爱普科斯、德国Schmid集团等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相继落户珠海,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中拉博览会等相继在珠海举办,中以加速器、德国科学城等项目相继落地珠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无一不是珠海对外开放的累累硕果。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40年来,珠海大力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居全国前列,领风气之先的发展举措接连不断,横琴自贸区发展喜人,与港澳合作“多点开花”,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是珠海建市40周年,珠海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站在新起点上,珠海将力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行区和“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开放经济
自建市以来,珠海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之一。
资料记载,1984年,珠海外贸进出口总额只有0.1亿美元,1987年为0.2亿美元。如今,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达3246.3亿元,其中,出口1887.1亿元,进口1359.2亿元。外贸的加快发展,为珠海的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外贸进出口规模较大的一些产业集群中,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打印耗材等均为全市支柱产业。
为夯实外贸发展基础,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珠海先后出台实施稳外贸系列政策,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珠海香洲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电)和金湾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生物医药)被批准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珠海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市。
2018年,珠海外贸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28.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增长19.6%,年度新设外资企业3973家,同比增长153.9%。实际吸收外资达156.3亿元,同比增长26.9%,外资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对于处于开放前沿的珠海来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外贸易,是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珠海市将大力实施稳外贸促增长新政策新措施,争取新增一到两个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加快珠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带动作用,协同港澳地区开展陆空联运业务,打造珠港澳跨境电商生态圈。
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布局珠海市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经贸网络,争取未来几年建立约60个贸易联络点,同时深入对越南、印尼市场的拓展。
开放平台
从1979年诞生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到1996年设立当时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税区——珠海保税区,再到2003年设立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2009年设立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以及2015年挂牌成立横琴自贸试验片区……依靠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珠海开放平台越来越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掀起了珠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的新热潮。
以横琴这一珠海最为开放的平台为例,十年前的开发之初,横琴是“企业服务无统一平台、群众办事无专门机构、体制机制按惯性推进”的状态。十年来,横琴对标《世界银行》环境评价指标,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不断加强对港澳合作,开创国内“十大率先”,形成制度创新“五大体系”。如今,横琴已实际落地超过340项制度创新成果。
2016年2月,全国首家内地与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揭牌运营,打通内地与港澳台、国外法律服务衔接上的通道;2017年1月,大西洋银行横琴分行在横琴总部大厦开业,这也是第一家澳门本土银行在境内开设分行;2018年9月,广东省首家由香港、澳门、内地建设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联营设计顾问机构——华众联创设计顾问(横琴)有限公司落户横琴。一系列创新之举都彰显着横琴这一开放平台的影响力。
今年的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牢记初心推进横琴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横琴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牢牢把握横琴开发建设的正确方向,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主动加强对澳合作,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以横琴为主要开放平台,以对港澳合作为重点方向,珠海对外开放正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开放格局
1996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办,一眨眼,两年一届的中国航展已经举办了十二届了。
开放,让世界更了解珠海,亲近珠海。建市以来,珠海积极搭建全球经贸活动平台,加强对外开放,一系列国际盛事接踵而至:从全球服务外包大会,到中德人工智能大会、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中拉企业家高峰会等经贸合作活动,再到中国国际马戏节、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无一不彰显出珠海的开放魅力!
与此同时,珠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等领域合作正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珠海企业“走出去”:美光原科技凭借现代农业补光系统走进俄罗斯市场;格力电器先后中标,服务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项目、中国老挝铁路、缅甸仰光市坎塔亚中心等重大工程;东信和平陆续在新加坡、孟加拉国、印度、俄罗斯设立了4家海外子公司……
珠海驻欧洲(德国慕尼黑)、驻北美(洛杉矶)、驻东南亚(马来西亚吉隆坡)、驻中国香港等经贸代表处工作已全面铺开,以色列经贸代表处筹建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全年共对接有效项目94个,意向投资总额600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携手港澳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建设好中拉经贸合作园、中以科技创新产业园、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积极融入全球经贸创新网络,务实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
开放故事
香洲毛纺厂:
首开内地吸引外资先河
在吉大景山路与白莲路相交的位置,如今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社区公园。许多人不知道,就在这小片土地上,曾经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
这家由港澳投资者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兴办的工厂,首开内地吸引外资的先河。
谈起香洲毛纺厂,就不能不提香港的爱国商人曹光彪。20世纪70年代,曹光彪获知中央即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并向外资开放的消息。他大胆提出用自己的资金、经验到内地办厂的设想。
当时,珠海同样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迎接了第一个外商,并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资料记载,该厂于1978年11月破土动工,至1979年1月厂房竣工,5月初部分设备投入试产,11月即正式投产,机器设备全部为外国进口。珠海为谋发展,开启了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外资兴建企业的热潮。
后来,受到海外市场配额的限制和海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香洲毛纺厂又率先引进人才和技术,并开始探索走自营生产销售的路子,一番大刀阔斧的创新把香洲毛纺厂推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直至2003年5月,由于各项原因最终结业注销,“香洲毛纺厂”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
昔日“弄潮儿”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当时这一“敢于吃螃蟹”的创举,折射了珠海人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以此为开端,珠海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步伐。从香洲毛纺厂之后,珠海大力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目前全市共有进出口企业3011家,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记者手记
开放珠海引领未来发展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给珠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为珠海按下了发展“快捷键”,新画卷已然铺开,尽看开放珠海如何引领未来发展。
事实上,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骨血里就拥有对外开放的“基因”。面向未来,珠海必须努力奔跑,坚持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才能不愧于时代的重托。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抓手。珠海要加快跨境、跨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自贸区、保税区、跨境工业区等区域联动发展,用好港澳高端创新要素,打造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复合型创新生态,拓宽合作领域,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保障。珠海要率先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要在内外贸易、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等体制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
此外,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横琴自贸区,高水平履行“试验田”“压力测试”试点任务。不断提升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水平,重点向科技教育领域延伸拓展,要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人文、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戴丹梅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钟凡
新闻推荐
40年筚路蓝缕竭诚守护城市安宁 珠海公安:沧海桑田为民初心始终如一
配备先进设备的民警在活动现场为市民提供服务。2016年,在公安部部署的跨境电信诈骗集群战役中,珠海公安表现优异。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