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炉湾一带。
1989年,前山河一带。
2017年,前山河一带。
1992年,横琴十字门。
2017年,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从澳门十字门水岸望过去,对面横琴金融岛崛起的建筑群鳞次栉比——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合作区。这里也是珠海摩天大楼“生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形成雄伟壮阔的城市天际线。
天际线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实力的变迁。随着珠海城市化进程,珠海城市框架的拉开,从茫茫一片的工地到陆续崛起的高楼天际线,见证了珠海城市发展的辉煌印记。
横琴金融岛高楼林立
作为目前在建的珠海第一高楼,337米68层的珠海横琴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格外引人关注。项目负责人朱词恩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假期过后,400多位建筑工人每天两个班冲刺最后阶段,今年10月这座珠海第一高楼将全部竣工。
而2015年底动工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朱词恩告诉记者,此前整个金融岛上一片荒芜,地面什么东西都没有,“3年来,珠海重大建设项目体量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高大上”。
他如数家珍:目前第一高楼旁边300米高的中交总部大厦正在施工,一侧200米高的南方金融传媒大楼已经竣工,200米高的中大金融大楼正在施工,200米高的中国铁建总部大厦正在施工。
外形按照“蛟龙出海”方案设计的珠海横琴国际金融中心,也将带动实力资本进驻。据悉,珠海未来的高楼大都集中在横琴区域,横琴的金融岛将变成“300米+”最密集的区域。此外,获“中国建筑新地标”称号的330米高珠海中心大厦已经竣工,吸引大型企业以及总部型企业进驻;规划高度为400米的“城市之心”项目位于吉大,位于拱北核心区的力宝中旅广场改造项目也将以337米高度展示雄姿。
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
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1980年来到珠海,参与了珠海第一次大开发的珠海第一任城市规划局局长高兆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市之初,珠海就是一个小渔村,“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是珠海老城区香洲的真实写照。
高兆和说,“那时候走在珠海街头,几乎看不到什么天际线。1998年在拱北建成的银都酒店,是当时珠海第一座100米的高楼。到了2005年,迎宾南路才出现一座由"烂尾楼"改造的200米高楼。”
随着珠海城市化进程,珠海城市框架的拉开,珠海一条条道路的修建,一座座码头的开航,一幢幢大楼的竣工,从茫茫一片的工地到陆续崛起的高楼天际线,见证了珠海城市发展的辉煌印记。
高兆和说,“这些摩天大楼不断刷新着珠海的天际线,经过40年的奋斗,珠海的天际线开始变漂亮了,丰富了。百里情侣路的建设,从香洲到横琴一直到金湾到高栏港,沿着大海拔地而起的一排排建筑带来一种动感和活力。特别是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三地,壮观的雄姿让珠海的天际线更立体了。”
经验: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高兆和说,珠海禀赋天成。建市、办特区之初,珠海就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确立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行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
1988年,首创土地管理“五个统一”;1992年,率先颁布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和环境保护“八个不准”。这一系列探索创新让珠海迅速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在经济特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的城市风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珠海城市建设可谓硕果累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珠海着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城市,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城市,国家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香洲社区体育公园建设项目、珠海市横琴新区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珠海市香炉湾沙滩修复项目分别获得2014年、2015年、2016年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中珠海市香炉湾沙滩修复项目连续入选2017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历届珠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坚持规划为龙头,高标准开发建设管理城市。珠海严格实施《珠海经济特区城乡规划条例》,坚持城乡统筹、生态优先、以人为本、节约集约用地、职住平衡的原则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控制线三线管控,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并结合珠海“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田城相映”的特色及优势,对城市绿线、蓝线、黄线、紫线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三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管控。在城市规划中,尤其重视城市设计对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的引导和控制,加强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及滨水岸线、山脊线、天际线“三度三线”立体管控,着力突出珠海城市特色,塑造特区形象风貌,打造宜居城市气质。
在珠海,明确规定海拔二十五米等高线以上的山体只能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康体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园;重要的滨河生活岸线,其陆域沿河纵深的建设控制地带不得少于八十米;重要的滨海生活岸线,其陆域沿海纵深的建设控制地带不得少于一百二十米。
建设控制地带内,只能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等;通向山体、滨水岸线的城市道路,为重要的景观通廊,其与山边、水边道路的交叉口为重要的景观节点,交叉口三个方向均设置为开敞空间。
40年来,珠海在道路建设方面一直坚持科学规划,严控道路空间。滨海道路的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为原则,保护山水资源,对沿海岸线的建筑高度进行分区控制,避免建筑遮山挡水。
珠海率先推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城乡规划“五规融合”,通过“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套机制”,实现不同部门和项目在同一个平台上统筹协调,目前已完成“一张图”和“一个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工作机制。
未来:
打造大湾区魅力之城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就要把珠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和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城市。
针对目前珠海城市功能品质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珠海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和国际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标准要求贯穿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打造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建成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2019年,珠海将开展新一轮交通大会战,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打造大湾区魅力之城。
具体而言,珠海将加快构建交通主骨架,推动对外通道畅通便捷,完善市内交通路网,推动珠机城轨一期运营,推进交通重要节点建设,系统治理交通拥堵。
与此同时,珠海将实施区域发展新战略,推进发展空间南进西拓北接东优,尽快拉开城市框架。南部对接港澳推进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建设;加快西部生态新区建设;北部对接深中通道建设唐家科教新城;东部优化提升香洲主城区,加大城市更新推进力度。
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方面,珠海将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珠海香山湖公园、三灶大门口湿地公园的建成投入,珠海市民的幸福感倍增。珠海还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常态,下足“绣花”功夫,综合提升环境,推进“公园之城”和“千里绿廊”建设。
“今天的珠海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坚信未来珠海一定可以实现城市梦想。”高兆和坚定地说。
公式相关链接公式
1.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区新城建设有序铺开
出台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字门隧道、南湾大道改造工程动工,横琴隧道建成通车。西部生态新城建设提速提质,金湾片区公共文化中心完工,商务中心、服务中心和艺术中心加快建设,斗门片区大信新都汇开业运营,富山新城邻里中心开工,平沙新城生活配套加快完善。唐家科教新城建设持续推进,前环片区配套市政道路基本建成。
2.关键词:乡村规划建设
实现全市村居规划全覆盖
珠海已完成全市122条行政村和48个农村性质的社区村庄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实现了全市村居规划全覆盖。同时,注重传统村庄风貌保护,斗门南门村和八甲村委排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南门村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3.关键词:城市更新
五年完成改造用地面积717公顷
1993年,珠海市开始探索实施城镇旧区改造。2000年以来,围绕“改造城中旧村、建设文明社区”的行动,推进实施了香洲区33个旧村改造项目。2010年珠海市加快了“三旧”改造工作步伐。
近五年来,珠海市已完成改造用地面积717公顷,正在实施改造用地面积493.27公顷,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三旧”改造考核任务指标,获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约134公顷,并获评省“三旧”改造单项考核2015年度三等奖,2016年度二等奖。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张晓红
本版供图欧阳敏何华景
珠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新闻推荐
建设一流医学临床和研究平台 珠海市再添新助力 顶尖肝胆外科专家工作站落地珠海
本报讯记者刘联报道:3月4日上午,董家鸿院士工作站落户珠海市人民医院,董家鸿院士受聘为该院名誉院长。同时,珠海市老年保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