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义
为畅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7月28日,珠海市首个特邀调解员驻社区工作室在梅华街道鸿业社区揭牌成立,该工作室将为社区居民在家门口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和“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切实减轻基层群众的诉讼负担。(本报7月29日05版)
其实,类似梅华街道鸿业社区这种特邀调解员驻社区工作室的事,虽然名称不一,叫法不同,但其所提供的都是“一站式”法律服务,旨在让群众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援助。比如,本报早在2015年3月就曾报道过金湾区在全省率先建立首个规范化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消息。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受理司法业务3860宗,来电咨询3577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60件,为群众现场提供其他法律服务189件,为30余起群体性案件提供法律援助,涉及人数261人次。这充分表明,基层群众离不开法律服务,化解基层纠纷需要法律援助。从这个意义上看,珠海市首个特邀调解员驻社区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值得期待。
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日益复杂且不可避免,群众也时常面临投诉举报无门、矛盾化解多地多部门反复跑的现象。特别是2014年国家信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后,对“越级上访”已不予受理,这就要求地方司法部门必须尽快“补缺”。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特邀调解员驻社区工作室等法律援助形式近年在珠海市应运而生,也是国家在停止接待“越级上访”后的一种及时“补缺”。
当下我国仍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基层治理在社会治安、邻里关系中,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而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来看,需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珠海市首个特邀调解员驻社区工作室在梅华街道鸿业社区揭牌成立,有利于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既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剂,也是推进依法治理的有力举措。
特邀调解员驻社区工作室实行“一站式”服务,对社区来说增强了基层依法管理的能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有助于法律意识的普及,营造法治社会;对调解员来说提高了其社会形象。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调解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从婚姻家庭、邻里等传统矛盾纠纷向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等行业专业领域拓展,这也给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法律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闻推荐
珠海金湾机场机坪羊城晚报讯记者钱瑜,通讯员高娟娟、翟翘楚摄影报道:7月21日下午,珠海空管站召开机坪管制移交工作会,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