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紧锣密鼓。
步道蜿蜒绵长。
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备受市民关注的板樟山步道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1.6公里“串园段”(圆明新园、澳门回归公园、白莲洞公园)将于本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项目位于香洲区板樟山,线路贯穿整座板樟山,线路全长约8公里,根据板樟山不同的风景特色,项目共分为三个主题段,分别为“串园段”“揽山段”和“观海段”,实现通山、达海、串园的无障碍特色游憩径。
如此陡峭的山坡,路径如何确定?材料怎么运输?机械如何施工?山体生态如何保护?如何预防火灾?8日上午,记者前往实地探访,揭开了山地步道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安全、环保”之谜。
采写:本报记者陈新年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路径确定:
实地踏勘最佳路径,600米走了3小时
该项目由九洲控股集团负责投资建设,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承包施工。
“板樟山步道项目是EPC项目,类似项目建设在全国也不多见,设计、甲方、监理,包括我们总包单位经验都不是很丰富。项目中标时,虽然有以山体等高线为原则设计的步道线路效果图,可是这条线路在板樟山能否实地实施,谁都不清楚。”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缪长长说,作为总包单位,只能带领业主、设计、勘察、监理一起开启了一场“漫长”的踏勘之旅。
板樟山海拔只有300多米,但是山体陡峭,树木茂密,踏勘的路线完全没有道路,只能靠人力攀爬。时值珠海最炎热的夏季,烈日炎炎,挥汗如雨,踏勘过程中还要随时打标高,做标记。短短600米的距离,踏勘队整整走了3个小时,而整个线路长达1.7公里。“爬山、锻炼、减肥!”在踏勘过程中,缪长长经常打趣说,“我又减了1公斤!”
经过来回10多次的实地踏勘、选线和复核,终于选出了一条避开了珍贵树木和巨石、风景优美、适合施工实施的步道线路,得到了政府、业主、设计方的一致认可,保证了项目快速开工。
山体保护:
钢管支架便道取代现场填挖施工便道
据缪长长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珠海市民特别关注修建山地步道会不会破坏山体生态的问题。为此,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九洲控股集团联合中建三局一公司始终秉持“低干扰、轻介入”的建设修复理念,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则,不做过度开发,同时步道在设计时就结合山体地貌、自然植被、土壤、排水汇水方向、风力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设计步道高度(海拔160-180米)和走向,对山体原来水土流失的状况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更进一步修复和提升山体的生态环境。
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山地步道是以凌空架设的空中栈桥为主,为了避免对山体的大填大挖,减少对山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首先就以架设钢管支架便道取代传统大挖大填的施工便道。
“这施工便道可不简单,我们叫它"生命通道",而且是通过多次学习其他步道施工经验和讨论总结后,我们设计出了符合自身项目特色的施工方案,在安全、工期、投入、环保方面得到各方肯定。”
记者看到,施工便道搭建在步道旁边,采用钢管扣件搭设。考虑到山体坡度大,所有便道立杆底部需在山体钻孔20厘米深作为稳定防倾覆措施,每根立杆间距50厘米,最高处有10多米高。
“这样的便道,平均20个工人用时一个月才能完成470米。”缪长长表示,这条“天路”般的钢管便道有效满足了施工现场所有材料转运、基础施工、人员通行的需要,也最大限度满足了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需要。
材料运输:
步道承台浇筑150方混凝土花了400多个小时
施工便道实现了山体的生态保护,那么新建的山地步道,材料到底是怎么运到现场的呢?
据介绍,板樟山步道项目主体是钢结构,基础部分采用锚杆混凝土承台,整个沿线混凝土结构只有约150立方米,由于山体条件限制,混凝土泵车等机械设备根本用不上,只能依靠传统人工完成。
其中,混凝土材料只能用手推的翻斗车运输上山,虽然施工便道最大程度考虑了坡度问题,但局部孤石较大位置无法克服无障碍坡度比,导致多处承台施工时一个翻斗车的混凝土至少需要5个人在前面拉、2个人后面推才能把一斗混凝土运上去,浇筑两方混凝土需要4个小时左右。
“这样坡度的地方多达3处,纯人工拉混凝土大概要3000个来回,才能把这150方混凝土运送到位。混凝土施工时也只能靠人工浇捣,前前后后整整花了共400多个小时,才把所有混凝土工作内容完成。”谈及山体步道承台的混凝土施工,缪长长颇有些成就感。
桥梁安装:
“钓鱼”式安装法,桥面安装实现“一天一跨”
山地步道的承台和桥墩建好后,就得在桥墩上面架设钢结构桥面。但是大型施工设备没有办法运到现场,又不能破坏山体生态,怎么办?
在没有相关施工经验的情况下,项目部到福建等地相关步道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最终采用了轨道式桥面吊施工方式。
该施工方法不需要大型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只需要一台小型“桥面吊”设备和运输小车利用步道原结构,施工完一跨桥面后,“桥面吊”在已完成的步道上再向前推进一跨施工,依次推进,因此被行业专家称之为“钓鱼式安装法”。
使用轨道式桥面吊施工工艺可以达到一天一跨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工期。尤其该施工工艺非常绿色环保,克服了现场地形的制约,不用破坏板樟山山体结构和树木,保护了生态。
同时,架空步道钢结构主体基本采用螺栓连接,大大降低了山林焊接的安全隐患及焊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防范火灾:
7位专职安全员,“搜身”“巡山”“洒水”样样都干
在建筑行业,板樟山步道项目的体量只能算是个“小”工程,但由于板樟山植被绿化好,树木茂密,加上天气干燥容易起火、山石陡峭容易落石、蛇虫鼠蚁多容易伤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确保项目建设安全、顺利推进,项目配备了7名安全员,为项目建设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7名安全员齐上阵,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在做好项目建设安全的同时充当“消防员”“看火员”“巡山员”“搜身员”“洒水员”。进入项目施工现场第一道关就是“搜身”,严禁任何人携带烟火上山,每天“搜身”三次。
有用火作业,比如焊接的时候,先清除作业范围2米内杂草、枯枝等易燃可燃物,并接驳临时消防水湿润场地,洒水均匀;作业部位周围或底部铺设合格防火布,避免焊接时焊渣、焊星引燃较远处干草、纸屑等;进行用火作业时,配置专职看火员进行监督、洒水;用火作业完成后,使用消防水管对作业部位进行冲洗,在观察5分钟并保证焊星、焊渣完全熄灭后方可离场。
此外,安全员每天要不间断巡山,一是查看防止落石,有石头松动迹象要第一时间处理;二是板樟山游客较多,要及时防止游客进入施工区域。
永久消防系统成为“森林防火带”
在步道沿线,记者看到,一条红色钢管蜿蜒而上,缪长长告诉记者,这是山地步道工程中新建的永久性消防系统,红色钢管里是从山下引上来的消防水,山地步道上每隔50米的距离都安装有一个消防栓。
缪长长表示,板樟山山地步道建成后,不仅成为一条环绕青山的灵动彩带,还因永久消防系统的建设,为板樟山形成了一条“森林防火带”。步道将成为板樟山山体的一道有效防火控制线,一旦发生山火蔓延至控制线,步道的永久消防系统能及时进行消防救援,阻隔地表火传导,控制火灾面积,降低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板樟山步道项目全长约8公里,剩下约6.4公里的“揽山段”和“观海段”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预计今年年底全线贯通。
新闻推荐
入口处消防车道标识不清、消防车道被占用 南屏市场存在火灾隐患被责令整改
本报讯(记者苏振华)岁末年初是火灾高发期,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近日派出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组,分赴全省多个地市开展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