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地是有灵性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个地域,由于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地理气候的特性,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往往会打上鲜明的烙印。
行走在东莞万江的土地上,我的内心,时常体会到,这片土地,既有对信念的坚守,也有对外界事物的融汇。坚守与融汇,看似有些矛盾却在万江的土地上,形成独具风韵的交响。
二
千百年来,万江这片土地,除了盛产水稻,还盛产花生、甘蔗、黄麻、花卉、蔬菜。作为水乡,更少不了鱼畜。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增地利。改革开放,珠三角饮得头啖汤,东莞由农业县蝶变为闻名中外的制造业城市。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万江人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流水一样,静水深流,不喧嚣,不外溢。现代城市建设,如江河春潮一样快速扩张,彰显出繁华与魅力。与此同时,原有的淳朴民风,依然在街坊里巷徜徉流连。
城与乡,不动声色中融为一体。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这种面对繁华的淡定,应当更是一种固本的智慧。
三
万江是一个有水滋养的地方,水的流动性,决定了这片土地,有坚守,也接受变革。
最典型的例子,是下坝坊。在城市化的滚滚浪潮中,下坝没有把过往的历史抛进东江,而是将原汁原味的旧村落氛围,和整饬之后的舒适休闲环境相互融汇。原本的破旧民房,忽然披上了浓郁的“文艺范儿”,岭南水乡风貌、水乡文化、亲水平台、休闲咖啡茶座,成为吸睛的亮点。
每天傍晚,下坝坊的一间间清吧、咖啡馆,灯光渐次亮起。流连其间,不由人不陶醉。
四
当你站在金鳌洲塔前,这座400多年历史的古塔,高四十多公尺,塔身八角形,内有石级直通塔顶。古塔高耸,登顶远眺,繁华莞邑,尽收眼底。塔边碧水脉脉,秀美异常。
金鳌,在神话里是海中的金色巨龟,为何停留在这万江境内的东江,幻化成生机勃勃的金鳌洲?
地方志说,先民于此建塔,目的是“以培风气,亦堪兴家所宜也”。万水发达的水系中,以东江为最大。东江水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滋养和便利的同时,难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水患。所谓“福祸相依”。所以,人们为了抗御水害,建起这座镇水宝塔。金鳌洲塔处于江心陆洲,三面环水,饱览四百年风云变幻,塔依然保存完整,基础稳固,巍然耸立。
这是不是一种坚守?
而塔下的金鳌主题公园,与古塔新旧辉映,一起见证东莞历史的变迁。新旧景相辅相生,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不就是一种融汇?
五
行走在万江的高楼大厦之间,一不小心,就会偶遇到古色古香的古祠堂。
万江有66座风格各异的姓氏宗祠。这些祠堂,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后人的人生之路。一个家族的信仰、荣耀在这里聚集,家族的规矩也在这里彰显。
有些地方的人们,会选择抛弃老旧的事物,给新生事物腾出可用之地。但在万江,任凭城市化的脚步走得再步伐铿锵,人们还是要给那些祠堂留下一席之地。
但如果你以为这种坚守是泥古不化,那你就错了。万江各地祠堂基本都融入了新事物。祠堂不仅仅是祭祀家族开基立业的祖先,还融进了教化功能,与社会紧紧相连。连祠堂建筑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的物化,甚至成为宗亲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这里蔓延着的是对文化的追求,对高雅的向往。
六
江水悠悠,溪流涓涓。
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温柔、善良的水,滋养得万江的土地和人们,水一样清澈、光明、积聚、会合,兼收并蓄,心有所向。
万江,也应和着这上苍赐予的坚守与融汇的交响,向着远方,不息地奔流。
◎作者简介
刘枫,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身边的风景》《行走的风景》。
征稿启事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作品须为原创,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需作者自行承担侵权责任。来稿请附上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270915180@qq.com。
新闻推荐
最新修订的《东莞市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发布 举报非法集资最高奖励超12万元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市金融工作局获悉,最新修订的《东莞市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印发。《细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