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涛
高淳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县淳溪古镇。东连溧阳,南部和西部与郎溪、宣城、当涂接壤,自古即为“吴头楚尾”。老街小极,东西不足一里,南北宽仅4米,形直如“一”,遂称“高淳一字街”。又因其内建筑皆为明清,太平天国时期免于兵燹,故又以“老”字冠之。
老街店铺皆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衍,镂窗齐全,古朴华丽。街道中间用粉红色的胭脂石横向铺设,两边青条石纵向围绕,虽历经风雨,人行车压,依然坚固如玉。
老街以商立街,商家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和太湖流域。故而这里的建筑既有粉墙青瓦、飞檐翘角,又有精美的砖木石雕,传统的书法牌匾,呈现出徽派的庄重典雅和香山派的通透轻盈的双重风格。
老街的招牌流行写四字句,标明商家的经营性质。如杂货店写“端木遗风”,中药铺写“济世妙药”,茶舍写“卢陆停车”,羽扇店则大书“敬呈贡扇”。各家的招牌一字排开,犹如书法展览,庄重雅致,古意盎然。此外,大部分店内还喜欢悬挂名人书画。著名书画家梅青、肖云丛、何绍基、任伯年、张书旗、沈尹默以及高淳邑书画家邢翔凤、胡凤鸣等人的作品在这里都能见到。
老街古建筑中以吴家祠堂最为著名,其坐落于老街东端。这组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依地形而建,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布局分为前进正门、中进享堂、后进祭殿,间设天井,侧有厢房。
首进部分为三开间,有上下两层。底层南向开设正门,门外两侧砌“八”字形罩墙。青砖叠砌,麻石做基,左右各安置一块圆形抱鼓石。尽显肃穆庄重的祠堂本色。进入正门,转一个方向看此建筑,才发现它是一座戏楼,是吴氏族人欢聚娱乐之所。将大门与戏楼合二为一,可见当年设计者匠心独运。
戏台设在二楼,用屏风木板隔成前、后台,俗称“天壁”,以便前台演戏,后台化装。扇形门额上左书“出将”,右书“入相”,为演员进出场“月门”。前台边间,隔成“乐台”和包厢。台顶,正中构筑叠三层八角形藻井,四周置“平棋”天花。戏楼上的藻井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在演唱时能够产生共鸣,起到吸拢回传的效果。
中、后两进大殿,系典型的徽州风格。建筑造型均为小瓦屋面,马头墙、镂空屋脊。木构架用材较大,且材质极佳,以楠木作柱,柏木作梁,其味驱使蜘蛛远避。故梁架上丝毫见不到蛛丝尘网,历久如新。
吴氏宗祠在建筑中大量使用木雕工艺,仅戏楼之上大小木雕就有80余幅,是老街木雕中的精华。比如,戏台天壁上高浮雕“双凤戏牡丹”,藻井间浮雕“双龙戏珠”,穿枋下四角雕刻垂莲花篮,篮内刻满桃花、荷花、菊花、水仙等,象征四季繁荣。台前立柱与横枋之间的“斜撑”上刻画两只大雄狮,狮背站立文武百官等人物造型。在台口柱间的额枋上,则浮雕《满床笏》、《佘太君挂帅》、《借东风》等故事。在台口额枋与檐檩之间,分别出挑14只“凤头昂”斗拱,将戏楼装点得更加华丽。另外在享堂廊下的束腰板上,还刻有精美的《二十四孝图》,突出了祠堂尊祖孝亲的本意。
老街虽为历史遗迹,却又有几分朴素雍容之态。它既不像故宫那样的雕栏玉彻,也不像周庄那样的浮华繁盛。老街就是老街,永远守着它那份独有的高古和雅致。行进观赏中,于两家店铺之间突然发现一条羊肠小道,极目望去,曲径通幽,斗折蛇行,竟不见底。恍惚间,我仿佛走进老街古旧的情节中,眼前幻化出远古游人的背影,耳边回响着妙龄女子的喃喃低语。柔情缱倦之中,我竟然不知身处何处,久久缓不过神来。
新闻推荐
大沥举行2019年开局工作动员会,将围绕城市、产业转型描画发展蓝图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大沥
珠江时报讯(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关艳娟刘成)昨日,大沥镇召开2019年开局工作动员会,透露了一系列今年的工作“重头戏”,描画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