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军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时节,人们通过祭扫追忆先人、寄托哀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号召群众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污染环境、存在隐患的传统祭祀方式,用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更文明的方式来缅怀先人。群众的安全文明意识逐年提升,文明祭扫理念渐入人心。但也要看到,在清明祭祀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依然存在:纸钱成捆烧、鞭炮大捆放,坟前墓旁也现“攀比”,祭祀品花样百出,还有烧“房子”、“车子”、“手机”等纸仿用品;至于因焚烧纸钱、燃放烟花鞭炮而引发火灾事故,同样时有发生。清明节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如今,随着低碳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清明扫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去除糟粕,健康文明的祭扫,才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良久静思,过程简洁却不简单,仪式肃穆而不敷衍,情感饱满而不轻慢,同样能够表达对逝者的追忆与祭奠;或者在先人墓前或周围,亲手栽下青松翠柏等树种,既能表达怀念之情、思念之意,又能使墓前四季常青、春意长存,更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祭祀习惯的培养,文明祭祀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让新的祭祀方式逐渐成为市民的思想自觉和文化习惯。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的宣传引导,多渠道、多途径宣传文明祭祀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破除陋习。此外,文明祭祀习惯的养成,更需要群众的自觉践行。广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绿色祭祀。文明是一盏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新时代呼唤新文明,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清明更“清明”。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4月2日电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获悉,自去年5月“随手拍”有奖举报道路交通违法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交通违法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