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敏在上课。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摄
凌敏作励志动员讲座。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赵凯 摄
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初出茅庐刚走上讲台时,她装严肃、扮酷,很用力地想成为一个令学生生畏、爱戴的好老师,结果事与愿违,她成了学生不爱的“那个老师”;第二年,她痛定思痛,用真心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结果她成了学生们乐于分享的“姐姐”。
反思、领悟、总结,从那以后,她将这种学习路径贯穿于之后的18年教育生涯,让她不断攻克教育征途中各种困难并取得成功。她就是大亚湾第一中学副校长凌敏。
从严师到“敏姐”
2000年大学毕业,凌敏应聘到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任教高中英语。任教第一年,学校就让她做高一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初出校园,虽然没有教学经验,但她积攒了对教书育人的满腔热情和气力,想着在教育事业征途实现“开门红”。
“初为人师,又当班主任,我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设摆在"严师"的位置。”回忆教育生涯第一年,凌敏毫不客气地给自己做了一个“失败”的评价。她说,那时候还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做一个好老师,她凭着自己的想法,做了个不合格的“严师”。“只要学生犯错,我就会把学生叫过来训斥,叫家长。我在教室外可能是开心的,笑的,但一走到教室门口,我会迅速收敛笑容,板起面孔,装成严肃的样子。”
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管理班级和学生,但班风、学风并没有如意料中的好。甚至有一次,她不经意中从别的老师口里听到自己班上的学生评价她说“这个凌老师这么年轻,怎么这么老气横秋,以后她嫁人了谁受得了”。
学生的逆反、不听话,让刚兴致冲冲做班主任便尝到失败滋味的凌敏倍感挫败。果不其然,第二年,学校便卸了她这个班的班主任一职。但有幸的是,学校并未因此放弃对她的信任和培养。虽然不让她继续做原班的班主任,但又让她重新带了一个高一的班级。
凌敏是湖南衡阳人,本性既有活泼热情一面,也有温柔宁静的一面,骨子里更有一股湘妹子不服输的劲儿。“第一年对我来说做老师非常失败,但我也是在这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不断反思反省。”凌敏说,第二年做班主任后,她一改之前的状态。从军训开始,她就跟学生做朋友,陪他们在宿舍说说笑笑,很快就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她幽默风趣,她的课也成了学生们爱上的课。她依然是会变换面具的,但这时候她的改变是:“哪怕走进教室前一分钟我是流着眼泪的,但踏进教室时我脸上是洋溢着笑容的。”
巨大的变化到了一年后变成了惊喜。凌敏第二年的班主任实践获得很大成功,她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还在学校教师大会上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她从学生口中“那个凌老师”变成了“敏姐”。凌敏知道:学生们对自己的印象,改变的不仅是称呼,更是感情。“直到现在,这个班级的学生依然还和我是朋友,还是叫我敏姐。有的会千里迢迢来大亚湾看我。”
第二年的班主任成功实践,让凌敏再次反思、领悟:“作为一名老师,真正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相处”。“那就是真正用心地去爱学生,让她感受到你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信赖、值得依赖的老师。只要你这一步走成功了,以后的许多步就顺理成章。”凌敏感慨,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做好”,一步步都要靠自己去领悟才能深刻体会。
从老师到“书记”
这个教育故事,可谓让凌敏给自己上了生动而毕生难忘的一课。她说,从此至今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和家庭生活中,她就养成了不断反思、领悟、总结的学习习惯,不断乘风破浪、攻坚克难。
2004年,凌敏离开衡阳,应聘到大亚湾第一中学。彼时,大亚湾正在石化大项目的带动下焕发蓬勃生机,教育事业也正亟需变革和发展。
单纯地教了5年高中英语后,2009年底凌敏又接受一项新的任务——任命为校团委副书记,这对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的她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没有任何经验,但来事我不怕事。一件事情到了我头上,我首先会按照我的思路去做。”凌敏说。
她还记得2010年第一次组织迎新年文艺汇演。彼时,她刚接手团委工作,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指导老师,完全凭着一股热情、一份责任心就匆忙上阵了。“记得当时为了让每个细节不出差错,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个一个流程检查,中餐也忘记去吃,一直忙到晚上,第一届晚会就在忙乱中完成了。”
晚会结束后,凌敏就条件反射一样,拿出了自己定式的反思思维状态进行了经验总结——这件事完成的亮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亮点在下来的活动可以继续发扬,缺点就要改正。此后历届晚会,她都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变得游刃有余,晚会也更加精彩。“因为反思、总结,每做一件事,我都能学到很多别人可能学不到的东西。”凌敏说。2013年,她被任命为校团委书记。
凌敏的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一张几年前的活动合影照,照片中学生们身着表演服、化着妆,但站在前面的一个小女孩却穿着睡衣。凌敏解释,那个小女孩是她女儿,她将照片一直放在桌上就是想提醒自己工作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对女儿的关心。凌敏还记得,那是2013年,她因为忙于组织学生搞迎新年文艺汇演活动,9岁的女儿无人照顾,自己吃饭洗澡完成学习后就独自跑到学校去找她了。
从传统到“改革”
2016年,做了6年校团委工作后,凌敏被学校任命为教科处主任。从校团委的管学生工作到教科处的管老师教学工作,对凌敏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
2014年下半年,为了彻底找出课堂出现的低效症结所在,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情感、激扬学生生命,大亚湾第一中学正在校长彭柯的主持下进行大刀阔斧的课堂改革,教科处就担负具体探索、实施课改的重任。“把之前的传统课堂改为现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教师理念和教师自我发展的改变。”凌敏说,课改对于大亚湾第一中学来说是历史性改革,一切从零开始。除了走出学校向改革成功的外校学习、借鉴经验,回到本校,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她还是按照做、学、悟、行,用心去做,用心去体会,总结提高。
任何一场改革都伴随着阵痛,在未看到成效之前都会遭到质疑,课改也是一样。“推行课改时遭遇过很大阻力,比如人人公开课、赛课,老师们由以前几年轮不到一次公开课任务,到现在一年要上两次,甚至三次、四次公开课,一开始很多老师质疑甚至反对,因为一堂公开课要做大量准备。”凌敏说,对于老师们的质疑,她和教科处同事积极听取老师们的意见,然后进行整改,不断实践、反思。
为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每次公开课,凌敏都主动打头阵,给老师们提振信心;而每次赛课,她都要听完每位老师的课,一一找出问题并列出清单。
从2014年下半年到现在,大亚湾第一中学课改进行至今已是第5个年头,这期间课改方案多次调整,凌敏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改进,反复上课、听课、评估、开研讨会,终于探索出了一种符合该校实际并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121三案三环主体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将课堂变学堂,教师变导师,灌输变探究,真正达到高效课堂,促使学生主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
在大亚湾第一中学,有一位写导学案“走火入魔”的老数学教师广受大家称赞,而这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课改刚开始时,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新课改的方式上课后,发现比传统课更有效果,于是他就开始在编写导学案中下功夫,现在基本上每天在办公室写导学案可以写到凌晨一两点钟。”凌敏感佩地说,这样的典型一出,其他老师们的抵抗的、反对的声音慢慢没了,大家渐渐都跟着步调实行新课改了。
近年来,大亚湾第一中学每年高考不断攀升的本科录取率,证实了课改的成效:2018年,该校高考本科率已达65.6%。这一成绩,再度创历史新高,不仅刷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大亚湾高中教育的认知,也直接提振了老师们的对课改的自信。
当然,课改一直在路上。凌敏说,为了践行课改成效,学校除了坚持组织校内研讨,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省内外课改成功的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找到自己的差距,才能走到更远。”凌敏说,如今,大亚湾第一中学老师的信心伴随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敢与市内高中名校教师站在同一讲台比试“同课异构”了,“而这样的事情放在5年前,可能想都不敢想”。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春5月13日电正值东北地区春耕时节,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农村,能有效提高耕作效率的农用车辆已成为许多农户的标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