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新办的手机卡,刚启用就收到接连不断的催贷电话;注册App却频繁显示号码被占用;给运营商客服致电,却被告知要自己协商处理……当手机码号资源愈发稀缺,“二次放号”这一盘活资源的常规手段,给用户带来了许多新麻烦。(10月10日《半月谈》)
所谓“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主动停用、弃用手机号,或用户自然死亡后,其手机号无人继承,这些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据介绍,码号资源和网络IP地址一样,理论上属于稀缺资源,如今部分号段已无新号可用。因此,“二次放号”可释放被占用的码号资源,有利于盘活闲置的通信资源。
然而,“二次号”又容易给新用户增添麻烦。被发骚扰短信、被打骚扰电话只是小烦恼。更大麻烦则在于信息时代的当下,刚启用的号码仍被前主人占用,无法注册多种网络平台,无法享用多种网络服务。如果前主人是从事服务行业或者恶意营销而手机号被标注,新用户取得号码后,标记未能解除,使用中易遭人误解,电话接通率低。更有甚者,不少老赖为薅网贷公司“羊毛”,频繁换号,导致接盘“二次号”的无辜用户“背锅”……
那么,该怎么消除“二次号”用户面临的麻烦?首先要提醒那些想要停用、弃用手机号的用户,在停号弃号前需解除重要第三方平台绑定,如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等,以避免遭受巨大损失。在未解除绑定的情况下,原用户也面临着账户被盗、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
运营商应完善“二次号”服务体系。一方面应明确告知新用户,所选号码是否为“二次号”,保障其知情选择权。另一方面,我国《电信服务规范》规定“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最短为90日”,为尽量减少“二次号”对新用户造成影响,宜将冻结最短时限延长,尤其是尚未解除绑定的重要第三方服务的“二次号”,更应延长冻结时间。比如一两年甚至更长,同时全面清除老用户的历史数据。
行业主管部门应有制度手段,协调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间的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探索如何更为科学、更为稳妥地管理、盘活与发放仍未解绑的“二次号”。而互联网平台对用户解除绑定、注销相关服务,应避免苛刻条件和繁琐流程。同时,在提供注册服务时,除了手机号以外,应增加身份证识别、亲友辅助识别等方式,让新用户不再为使用“二次号”无法注册与接受服务而烦恼。
新闻推荐
“我第一次来卡阳村,是20年前出嫁的那天。”48岁的陈英芳在厨房一边做酿皮,一边和儿媳妇唠家常。陈英芳的娘家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