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直播带货是众多平台的新玩法,也布满消费者难逃的坑,很多消费者受商家的虚假宣传所欺骗、所误导,购买了一些产品后,发现这种产品存在一些质量的问题,线上采样800多件,近四成商品不达标。网上购物套路消费者,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没有把关,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和边界不清晰,直播带货亟须规范步入法治轨道。(3月1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直播带货乱象丛生,概括而言就是什么人都能直播带货,同时什么货物都能搭乘直播的快车,在“唯低价”引流竞争的驱动下,畸变成为行业恶性竞争,使得直播间满是虚假套路和假冒伪劣产品,除了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商业诚信底线的毁灭式摧毁和实体生产良性竞争秩序的冲击与颠覆,因为“卖得好”比“质量好”更具有激励效应。
治理直播带货的着眼点,并不应只限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该放在维护积极健康的市场秩序以及呵护诚实制造与锐意创新基因的高度,对行业从严监管,而不能放任蛮荒。鼓励业态创新,但守正是基础是底线,任何时候“诚信经营”“货真价实”的商业底线都不应突破的。
首先是给“带”设立门槛与底线,包括平台与从业者,都应当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以及完备的“逐出机制”,为行业构建起良好的生态,如建立“直播主播”禁业“黑名单”制度、对出现严重违法除了依法依规苛以重罚之外,还予以永久性逐出,实行“零容忍”;又如建立平台“整改、整治期”制度,对于不履行管理责任,导致违法与侵权现象多发频发的平台,责令关闭业务限期整改,倒逼平台尽责,矫正平台只逐利不尽社会责任,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错位。
其次是给“货”设立门槛与底线,不能什么都能拿到直播间来卖,相应建立适合直播带货的商品分类与细目,给带“货”划出明确的范围,对于货物除了“生鲜产品”之外,任何其它商品必须是正规合法有质量保证的产品,相应建立严格的带货商品来源备案、备查制度,给直播带货设置“假冒伪劣”的过滤网。
对直播带货除了完善顶层设计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完善监管执法机制,提升监管能力。一方面监管与执法应建立与电商发展相适应的跨区域跨层级的一体化机制,实现无缝监管;另一方面监管手段上也应不断创新完善,如建立线上营销商品溯源机制,让带货的每一件商品生产企业、品质信息真实可查,与带货商品来源备案相互印证,将“假冒伪劣”堵在营销渠道之外,避免在末端执罚上事倍功半。
新闻推荐
忽悠办美容贷、成本500元卖3000元、农村游击走穴…… 暴利“黑医美”乱象何时休?
近年来,一些地方“黑医美”乱象丛生,让消费者成为“被宰的羔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调查发现,披上“生活美容”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