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李共标。 陈福荣学习福剪制作。均系资料图片 金绣辰和作品《情肌·理绪》。
为了让民间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归日常生活,许多年轻设计师独辟蹊径。民艺再造兴起之初,设计师们往往被传统工艺本身“带节奏”,略显被动。经过数年“磨合”,设计师们已经领悟自己所关注领域的传统手工艺精髓,在创作时放下了“包袱”与迷思,不再是传统工艺的“传声筒”,而是驾驭者、再造者。
做纸时内心无比宁静
“85后”设计师、韩国姑娘金绣辰已在中国生活18年,曾为上海老字号英雄钢笔捉刀设计,为上海交响乐团定制牛年文创伴手礼,更多人是通过她的纸艺作品认识她的。
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4年后,金绣辰在上海开设了造纸工作室,其以僧人百衲衣为灵感的作品——《纸·衲》获得了2020年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铜奖。
金绣辰的“底气”来自她对纸质手艺的深入了解和熟稔掌握。在清华读研做毕业设计时,她曾到造纸厂直接跟随匠人们学习。
“每次心烦的时候,我就会在工作室里制作一张纸,看着纸浆在水里漂,心就自然而然平静下来了。”与纸结缘,这位年轻设计师还将在这个领域继续驰骋,走得更远。
从老手艺中汲取养料
同为“85后”设计师,陈福荣也在毕业前,前往福州当地百年金工作坊郑兴利手工剪刀铺,跟随老师傅学习制剪手艺。“郑兴利剪刀”曾是“福剪”状元,采用独特的“夹钢”工艺,以锋利耐用著称。凭借老师傅娴熟的手艺,不同硬度的钢材在不同的火候淬炼之下,就能为不同客户制作出量身定制的“福剪”。正因为对手艺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陈福荣才能在保留福剪功能的基础上,以现代语汇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各大设计展览上亮相时都引来一片喝彩。
李共标自2008年专心研制铁器至今,一直“隐居”深山,每天坚持6点多起来生火、制作模型、选材、打铁,连续工作一整天,将一块铁片反复加热,不断捶打来制作铁器。虽然他运用的打铁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但在这些劳作中他不断积累手工艺制作经验,并对器物的造型和功能进行改进和调整。与传统铁艺相互浸染,李共标的作品低调沉稳,结构古朴,又在细节处带着现代的精巧,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
青年设计师章俊杰带着学生在绍兴嵊州一带做调研,走进了一家没落的竹编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与竹编老师傅合作,设计出“竹织”系列灯具,在竹制品中使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又把景德镇瓷器等各种材质与竹编融合,误打误撞成了“复活竹编工艺”代言人,作品影响力传播到海外,老师傅们的境遇也有了改善,接到了更多订单,还把生产空间也扩大了。
在造型、功能、使用体验上的思虑周密,手艺元素与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结合在一起并无生硬之感,如今,年轻设计师们早已摆脱“青涩”,以自己的能量与创作激情为民艺再造开创全新的路径。(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拓宽民意收集渠道 帮助居民解决难题 公明社区全科网格“民情诊所”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俞冰传通讯员何伟源刘天恩姚思倚)近日,公明社区全科网格“民情诊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