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陶奇通讯员英纪宣时隔18年,英德市东华镇18岁女孩林某燕将于近日办理好自己的户口,前往广州开始自己的工作,正式踏入社会。因为与父亲的矛盾和隔阂,这张户口凭证比别人晚到了18年。这一家庭矛盾化解的机缘起始于今年10月8日英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朱龙标在该市信访维稳中心的一次接访。
林某燕自幼被送姑姑抚养,近9年不与父母往来
据信访人林某花反映,侄女林某燕18岁了还没有户口,而原因竟是林某燕的亲生父母不愿意为其上户口。这导致林某燕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现在成年了也无法外出务工。
户口问题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林某燕今后的人生幸福,容不得半点马虎。朱龙标在详细了解林某燕的情况后,迅速把该信访件转批给东华镇,要求该镇纪委牵头组织该镇司法所、派出所、黄陂村委会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调解此事,并要求英德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做好跟踪督办工作。
东华镇纪委组成的工作组调查发现,原来林某燕的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生下林某燕后就把她送给林某花抚养。林某燕自幼随爷爷和姑姑一起生活,性格孤僻。而林某燕的爷爷和姑姑因家庭问题,经常与林某燕的父母争吵。耳濡目染之下,林某燕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将近9年不愿意与父母来往。林某燕的父母由于孩子较多,且认为其不孝在先,也不愿意帮其上户口及提供出生证等资料。
镇纪委介入协调,首次调节却无果而终
“问题实质是由上代恩怨和父女矛盾造成的,只要消除父女隔阂,上户口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东华镇纪委书记周作彬在调处会上分析道。
然而问题远没有预想中那么简单。面对多年来积累的隔阂,父女两人对工作组的调解不理不睬,始终不愿相见。东华镇纪委工作人员介绍,看似是一桩简单的纠纷调解,可一旦涉及到亲情恩怨,要让几乎不相往来的父女握手言和非常困难。
面对僵局,周作彬带领工作组连续两天到林某燕父女家中讲政策谈伦理,指出了他们各自的问题,并对林某燕父亲着重解释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工作组请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继续从社会伦理、家教家风、社会宗族等方面进行训示规劝,让林某燕父亲认识错误,使他们终于坐在了一起。但是,聚在一起的父女两人却在调解现场怒目相对,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最终林某燕的父亲甩手而去,调解无果而终。
二次调解父女互诉不满,18年恩怨终一朝化解
“能坐下来就是好事。”周作彬面对困难仍然充满希望,带领工作组一次一次做工作,让林某燕父女终于同意再次坐下来谈,但他们的心结却没有那么容易打开。
“你不应该一直不叫我,从懂事起就没有叫过我。”在村委会调解室,林某燕父亲气愤难平。
“你不应该在我刚出生时就抛弃我。”林某燕背对着父亲说出了自己心中多年的委屈。
“你在路上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我说什么都是你的父亲。”
“我也想叫,但你作为父亲,重男轻女,从未尽过抚养责任,我心中有气,叫不出来。”
面对两人相互间的埋怨,现场调处的周作彬认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果然,随着父女两人把积存心中多年的不满如实说出来,两人关系也从怒目而视到冰封融解。在工作组积极教育引导下,他们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通过纪委领导这些天的教育,我对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们十月怀胎生我不易,我应该报以感恩,今后我会多聆听父母教诲,孝敬父母。”面对态度缓和后的父亲,林某燕在调解室流下了泪水。
在离别之时,林某燕父亲过去对女儿的做法赶到很是后悔,“是我首先做得不够,但我当初就是低不下这个头,现在想想,真的没有必要,还把孩子给拖累了,我不配做她的父亲。”
18年的恩怨一朝化解,18年的不幸终于完结。林某燕可以自由地迎接自己未来的人生。
新闻推荐
英德市召开创文指挥部联席会议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创文攻坚战
清远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陶奇特约记者万山河11月21日,英德市召开创文指挥部联席会议,总结今年以来的创文工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