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泰科电子有限公司厂房。
天威集团专利墙。
宝华韦健贸易(珠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Andrew John Board。1996年建区以来,珠海保税区从杂草丛生的滩涂,建设成为交通日益便利、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园区;从当初的借钱起步、一商难求的窘态,到如今设置企业入驻门槛、高端企业纷至沓来,保税区政策和区位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经济快速增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保税区已吸引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丹麦、秘鲁、澳大利亚、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项目入驻,形成了具有保税政策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航空配套、生物医药、商贸服务产业体系,已有超过1000家企业入区,企业员工逾2万人。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入驻,保税区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2014年-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从35.94亿元跃升至60.96亿元,年均增长(以2013年为基期)11.7%。2018年,保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0.96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0.82亿元,同比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1.04亿元,同比增长116.7%。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珠海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和横琴新区、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都给保税区带来了新机遇。
选择入驻保税区的老牌企业,就像是一面镜子,见证着保税区的历史、现在,期待着未来在保税区获得更大的发展。
念过往
选择保税区是明智的决定
2001年4月6日,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摩天宇”)正式成立。公司成立之初,员工仅百人,如今已近900人,厂房也扩大了三分之一。
2003年,首台V2500发动机和首台CFM56-3发动机先后进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珠海摩天宇成为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V2500和CFM56系列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拥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适航维修许可证。
“珠海良好的环境、粤港澳的便捷交通以及珠海保税区的保税政策吸引了珠海摩天宇落户保税区。保税区在企业研发设备和生产设备零关税的政策,降低了企业的营运成本,保税区的通关便捷性和区内政府部门的高效率,方便发动机及部件的运输,节约企业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珠海摩天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看来,当时选择保税区是非常明智的。”
跟珠海摩天宇不谋而合的还有天威集团董事长贺良梅。1981年,贺良梅在香港成立了安捷洋行公司。1988年,贺良梅来珠海考察,在当时的政府人员的介绍下,对珠海的投资环境有了初步了解。而今,天威集团已驻扎珠海保税区多年,也从无到有地建立了打印耗材帝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通用打印耗材企业之一。天威集团生产的色带、兼容喷墨盒、再生激光碳粉盒产品分别占据了全球通用耗材市场近90%、70%和30%的份额,增强了珠海打印耗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2006年,天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新材”)搬进珠海保税区新厂房,2009年,在珠澳跨境工业区的天威大厦建成。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抢抓港珠澳大桥通车的历史机遇,2018年6月28日,天威集团与保税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粤港澳3D打印产业创新中心也正式开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D打印产业创新示范点。
“企业落户保税区,就研发与技术改造而言,政府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科研项目,在政府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资金奖励方面的配套支持;对我们这类立足于创新发展的企业,会更加大胆地去投入做研发、做升级改造工作。并且,保税区环境很适合做科研。”贺良梅说。此外,保税区还对天威新材的重点项目进行资金配套扶持,为企业创新解除后顾之忧,使天威新材能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而在与保税区比邻的澳门,1983年,盛丰集团创立了,是澳门本土黄金珠宝行业规模最大的老字号商铺,营业店铺遍布澳门新马路、南湾旺区一带。2013年,盛丰集团位于珠澳跨境工业区内的后勤总部正式开始运作,这里的珠宝从保税区到达澳门店,再到消费者手中,形成“前店后厂”的消费模式。同一年,盛丰集团与内地检测中心合作,在集团总部设独立的检测中心,为每件产品进行检测认证,实现一饰一证,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当时我把盛丰后勤总部开在珠海,就是希望能够依靠祖国,利用内地资源提高后勤的服务力。在珠宝行业百花齐放的澳门,我们必须大胆创新,改变以往的销售模式。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一方面,巩固了整个集团的底气,另一方面令我们从原来处于产业链下游状态上升为拥有话语权的中游。”盛丰集团总经理李居仁说。
2005年12月,宝华韦健贸易(珠海)有限公司总经理AndrewJohnBoard第一次来到珠海,那也是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那时,珠海保税区已经拥有各种不同规模的公司,“虽然这些公司规模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寻求发展,也因为宝华韦健具备洁净的生产过程,保税区非常欢迎我们。当时我们的一个合作商已经在保税区生产,我们考虑到珠海的环境、发展潜力等多方面,最终选择来珠海。在这个过程中,保税区政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让我印象深刻。”AndrewJohnBoard感慨地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些企业和保税区在互相了解中共同前行,在互相信任中共同成长。
新机遇
大桥通车开辟运输新方式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对于处于大桥珠海连接线一端的保税区来说,又是一个机遇,为许多在珠海的港澳企业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新渠道,保税区内的出口产品或可直接在区内办理出口,通过港珠澳大桥抵运港澳后,发往世界各地。
当天,在保税区管委会和海关的支持下,珠海摩天宇一辆装载着航空发动机的两地牌货车从香港出发,经港珠澳大桥进入珠海公路口岸入境查验平台,顺利完成了经港珠澳大桥运输进境维修发动机的首次尝试。
“进境维修的发动机由香港到保税区,通常经深圳再途径虎门大桥陆路运输,运输时间最少为3小时。如今,发动机运输车从香港经大桥直接进入保税区,运输时间约40分钟。从港珠澳大桥入境,为需办理进境手续的发动机提供了多一个选择,减少的运输时间也有利于公司缩短维修周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珠海摩天宇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享受大桥通车便利的还有天威新材,此前他们在保税区生产的部分产品从珠海洪湾港转运到香港,再运送至国外。“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这部分出口产品的周转环节及运送时间将减少,较大幅度提升这些出口产品的出货效率。”天威新材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盛丰集团来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无疑给他们带去了直接的便利。“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以及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这意味着粤港澳三地将架起资源共享的桥梁,带动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更加顺利地互通。”盛丰集团总经理李居仁表示,澳门土地资源有限,大桥通车将方便他们进一步将位于港澳前端的后勤基地延伸到珠海,助力公司向海内外地区拓展市场,进一步拓展“前店后厂”模式。
看未来
更多机遇正在开启
保税区陆路连通香港和澳门,具备了承载大桥经济、与港澳协同发展的先天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出台为保税区在深化对外开放、打造与港澳合作新高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优势和机会。
把握机遇,才能赢得先机。大湾区规划将让保税区的合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纲要》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对粤港澳合作作出了重大谋划,将推动更深入的改革创新,粤港澳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将逐步被突破,合作将更为密切。《纲要》对保税区建设城市新中心和大桥经济区,对园区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人才汇聚都会有巨大的推动。”保税区相关负责人说。
2002年12月,珠海泰科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泰科电子”)在珠海市保税区成立,是珠海泰科电子数据与终端设备事业部的重要先进制造基地。《纲要》中所规划的区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注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包括珠海泰科电子在内的技术与制造领先企业创造了更有利的营商环境。
“珠海泰科电子在广东省的所有基地(包括深圳、广州、东莞、顺德、珠海等)都位于被划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珠海泰科电子将密切关注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积极参与到这一发展进程中去,一方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助力大湾区发展为世界最领先的湾区经济。”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珠海泰科电子将继续深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企业的合作、巩固我们的制造和工程能力、培养本土团队,不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未来,保税区将抓住机遇,集中探索港澳合作新模式,全力建设港澳优质生活圈,做强“保税+”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横琴新区与保税区、洪湾、湾仔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今年重点将加快规划落地实施,全力提速一体化区域投资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绿色低碳、文明健康、宜居宜业的目标,完善城市各项功能配套,拉开城市新中心建设框架。做好航空配套、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商贸服务四大“保税+”产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优化产业结构,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供给,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全力用好港珠澳大桥,重点加快现代物流业、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加快通关监管体制改革,推动粤港澳物流园建设。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廖明山苑世敏
本版摄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珠海情侣路上,花开灿烂,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三月正是春光灿烂时,漫步在珠海街头,满城的绿意在鲜花衬托下...